很多人不知道,《大李小李和老李》当年在拍摄过程中其实都是以沪语进行的,但因为成本有限,未能录制同期声,最后只得采用普通话录音,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大憾事。今年,在谢晋导演逝世十周年之际,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终于完成沪语版电影的修复录制,并在电影节上首映。

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代宗师,谢晋一生拍摄了无数经典之作,其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与人性化的艺术表达,宛如一股清风,吹进过多少人的心间。无论是《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还是《芙蓉镇》《牧马人》……谢晋的艺术作品,仿佛总是严肃、深沉与深刻的。但也有一部例外,它就是谢晋一生拍摄的唯一一部喜剧电影——拍摄于1962年的《大李小李和老李》,由姚德冰、刘侠声、范哈哈、文彬彬等主演,是中国喜剧电影的一颗明珠。 很多人不知道,影片当年在拍摄过程中其实都是以沪语进行的,但因为成本有限,未能录制同期声,最后只得采用普通话录音,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大憾事。谢晋导演生前一直想录制一个纯粹的沪语版。为完成谢导遗愿,重现沪语方言喜剧、海派文化的魅力,今年,在谢晋导演逝世十周年之际,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终于完成沪语版电影的修复录制,并在电影节上首映。消息一出,反响强烈,多次加映,照样一票难求,或许,这也是对远在天国的谢晋导演最好的纪念与追思了。除此之外,今年电影节上还有谢导其他六部电影参加展映,包括《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以此向一代大师致敬。 从滑稽戏中汲取灵感 《大李小李和老李》是一部关于全民体育运动题材的黑白老电影。该片讲述了肉类加工厂的大李说服老李进行体育锻炼的故事。该片围绕老中青三代、三个性格不同但姓氏一样的人对体育运动的不同态度展开,通过人物的发展变化,展开故事情节和冲突,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引人发笑的同时又不禁思考。尽管这是一个带有宣传色彩的电影,但众多滑稽戏演员鲜活生动的表演,以及夸张不做作、幽默不低俗的风格,使得该片具有极为生动的艺术感染力与引人入胜的喜剧效果。因此被誉为是一部“清新健康、结构流畅、雅俗共赏的喜剧电影”,也可以说是一贯擅长正剧和悲剧的著名导演谢晋的一部具有探索性和突破性的作品。 电影从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当年的上海时尚风貌。其最大的特点,恰在于谢晋导演大胆起用了许多优秀滑稽戏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可以说,滑稽演员面部表情是丰富而夸张的,这也正是喜剧电影所需要的,因此,他们各自发挥出强烈的喜剧特性,令该片增色不少。 而事实上,启发谢晋的,正是其恩师黄佐临先生。1958年,也就是《大李小李和老李》拍摄的前四年,佐临先生亲自担任导演,为文彬彬、范哈哈、刘侠声主演的滑稽戏《三毛学生意》拍摄了同名喜剧电影。 《三毛学生意》讲述了生长在旧社会的穷孩子三毛,到上海找远亲谋职业。不料远亲是个不务正业的人。他教三毛学“扒手”。三毛不愿害别人,被赶出来。剃头摊的师父收留了他。但师娘经常拿三毛出气,手艺未学成又被转送给算命瞎子。他和一个小姑娘小英日夜伺候瞎子,小英常常受到虐待,三毛不平,设法报复,出了气后便与小英双双逃走,手挽手走向新的生活。 该剧由范哈哈先生担任编剧,吸取了传统独角戏《阿福上生意》《火烧豆腐店》《剃头店》《瞎子店》等诸多经典段子的喜剧元素串联而成,借用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流浪儿三毛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1956年由大众滑稽剧团首演。演出后就受到舆论界的好评,尤其对文彬彬扮演的三毛评价甚高。1957年,该剧赴北京演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看戏后与全体演员合影,并对滑稽戏的噱头提出“要防止低级、庸俗、丑化、流气”的要求,关怀备至。因此,在1958年,由著名导演黄佐临先生亲自执导,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成同名影片。有趣的是,在拍摄过程中,每次黄佐临宣布“开拍”,必定要背转身去,防止自己在拍摄过程中被滑稽的剧情惹得哈哈大笑,影响拍摄。摄影、场记等工作人员,更是一边笑一边拍,还怕影响拍摄,每次都要捂着嘴,转过脸,低下头……拍摄完成后,从事了多年喜剧艺术的黄佐临先生由衷感叹:“剃头店一段表演,无论放到国际上任何一个喜剧艺术节表演,都毫不逊色!” 当时,作为青年导演的谢晋也观看了演出与电影,深深为滑稽艺术家的精彩表演与喜剧效果所折服。当时,他心中就萌生出一个念头,要为这批优秀的喜剧人拍摄一部喜剧电影。机会终于在1962年到来了,一接到《大李小李和老李》的拍摄任务,谢晋一边修改剧本,一边就想到了这群可爱的滑稽老艺人,非常希望能邀请到他们为该片增色。 时光证明了谢晋的艺术眼光与正确选择。《大李小李和老李》一片,因为众多滑稽老艺人的加入,加之谢晋导演所擅长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风格,又融入上海这个城市特有的生活氛围,成为一部幽默、轻松,又人情流溢的温馨好戏。 宣传体育锻炼,其本身是一个并不宏大的主题,却被谢晋表现得极为生动有趣,小而精巧。每一位角色,无论主角还是龙套,都有其鲜明的个性,令人难忘。特别是姚德冰扮演的雄姿英发、胸肌发达,但是头脑有点简单的小李;关宏达扮演的自觉身体很棒的“大力士”,口头禅是“三五百斤没问题”;最活泼自然是范哈哈扮演的有点守旧的老李,他最最反对体育锻炼。特别是那段他和大块头被关在冷库里的戏,堪称是全片精华,老李一边敲敲冻到硬邦邦的猪肉,一边再敲敲大块头的胸部,发现居然发出一样的声音,吓得面孔变色,于是两个人抱在一起狂跳……这完全是滑稽戏的夸张手法,胜在面部表情的丰富多变。全片的演员都可圈可点,甚至只出场一两次的小人物,譬如大辫子的新华书店营业员,还有客串演出的“老舅妈”嫩娘,扮演一个戴着啤酒瓶眼镜的近视眼……无不喜剧效果十足,令人过目难忘。 刘侠声扮演的大李,无疑是全剧一大亮点,他外号“气象台”,凡变天必腰疼。家里養了5个萝卜头,大概是一年一个,看上去都差不多。人是老好人,叫他当体协主席,便认真去新华书店买广播操分解图;小李发体育观摩票,他要来送给大块头和老李,不理小李不懂事的嘀咕;太太学骑自行车,就夜里扶着一圈圈在楼下转,后来太太去比赛,他带了5个萝卜头坐在看台上看,大家戴着一样的白布帽子,其乐融融。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拍好这部电影,表现大李从“病怏怏”到锻炼身体后日渐强壮,谢晋导演要求刘侠声迅速“增肥”。当时国家正逢物资困难时期,增肥谈何容易?为此,谢晋导演不惜将自己仅有的几张高级知识分子才可以享受的“文艺会堂就餐券”全数给了刘侠声。然而,杯水车薪,并不能起到根本作用。为了演好人物,刘侠声咬咬牙,把家中仅有的一套红木桌椅拿出去卖了,换来一笔钱,为自己“补充营养”,眼看着原来瘦弱的他渐渐健壮了起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谢晋跷起大拇指表扬刘侠声“为艺术牺牲”,刘侠声笑着说道:“屋里的红木台子刚吃掉一只脚!”一句话,引得全剧组哈哈大笑。 正是这样精诚团结、齐心协力的创作氛围,才有了这部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除了剧情生动,表演滑稽,该片的台词也写得很自然,虽然不是沪语版本,却常有沪语方言的痕迹,结尾多有语气词如“呐”“啊”“是伐”,很有特色。在编剧阵容里,不仅有导演谢晋本人,还有于伶、叶明、伍黎等电影界大腕前辈,真可谓阵容强大至极。 几十年过去了,有一回,古稀之年的谢晋导演去美国办自己的电影回顾展时,惊奇地发现——美国观众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部《大李小李和老李》,可能因为那是部喜剧电影,也是他一生唯一的喜剧电影,这其中的上海元素,滑稽情结,令人感动回味不已。 此次沪语版录制,由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负责,奚美娟、乔榛、茅善玉、曹可凡、钱程、徐峥、郑恺、舒悦等全明星阵容齐聚。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喜剧不光是上海话,还有本地话、苏北话、宁波话……各种方言集中在了一起。对此,石川表示,这些台词的具体说法还得符合20世纪60年代的习惯,不能用现在习惯的流行语,因此对于演员们来说很有挑战。而其最大的难度,不光在于配音的语言是否具有强烈而准确的时代感,而是如何为文彬彬、范哈哈、刘侠声等一批当年极为优秀且具有强烈艺术风格的滑稽戏艺术家配音。今天的配音者,需要了解各位滑稽戏老前辈、艺术家的表演风格、艺术特点,甚至独特的语音语调,既要有滑稽戏的夸张、幽默,同时也要有电影本身所呈现的生活化特征,能否原汁原味地体现出原作的神韵,关键即在于此。而一旦成功,作为沪语电影的一大亮点,势必也会引起新一轮沪语电影,乃至海派文化的热潮。 沪语与电影的亲密接触 事实上,沪语与电影的亲密接触,滑稽演员参与电影表演,不光是《三毛学生意》与《大李小李和老李》,还有1963年拍摄、由上海市大公滑稽剧团杨华生、绿杨、笑嘻嘻等主演的《如此爹娘》,以及1994年沪港合作的《股疯》等,这些为数不多获得公映机会的沪语电影,均获得良好的口碑,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无独有偶,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不光有沪语版《大李小李和老李》的热映,另一部经典之作《股疯》沪语版也将再度上映,同样引起轰动,一票难求。 1994年,《股疯》上映时分地区投放了沪语、普通话两个版本。当时,电影明星潘虹与香港影星刘青云作为男女主演,引起了巨大关注。而上海滩家喻户晓的“王小毛”扮演者王汝刚,也在其中扮演一个投机取巧的掮客,“触电”那年他42岁。除了王汝刚,滑稽戏老演员吴媚媚演的阿婆、陶德兴演的“瞎子”、林锡彪演的“哑巴”……均为该片增添了一抹亮色,将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升斗小民的喜怒哀乐,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 尽管已相隔24年,王汝刚对当时的首映盛况仍记忆犹新:“同一天上海可以有四个地方开首映式。”这部电影沪语版在南方地区放映时反响很好,但令他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天津观众的热情,当年元旦《股疯》在数个城市同步上映,还被送进了中南海,一部充满上海市井味的电影能受到全国观众的认可,王汝刚自己也有点喜出望外。 《股疯》是由香港艺能电影、潇湘电影制片厂(湖南电影制片厂前身)合拍的,编剧贾鸿源、吴静霞是上海人,导演李国立是香港人,当时这种内地与香港合作拍片的情况很是罕见,尤其拍的还是部沪语片。王汝刚受导演委托去找上海演员,找遍了三个滑稽剧团终于把人员凑齐,这就是为什么该片的群众演员都是上海观众熟悉的滑稽戏演员。 因为沪语无法通过书面语言在剧本上呈现,所以导演在拍摄时基本采用了文明戏的拍摄手法,规定场景、角色、重点后,具体的台词表演由演员自己发挥。这样的自由度让深谙上海小市民生活的滑稽戏演员充分发挥,比方说剧中“步高里”生活的居民们会为用电、用水问题斗嘴,女主角为了省点剪发钱跟理发店老板套街坊交情,老公出差一个礼拜掐着天数只肯给六张半草纸,还有当时上海人家的家常饮食,烧一条鱼,最好吃的中段给孩子,尾巴给老公,老婆自己则啃鱼头……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细节,精准、传神又不乏幽默感,着实为《股疯》增添了许多色彩。 回忆当年拍摄时的往事,王汝刚记忆犹新:当时,上海市民大多数不知道股票为何物,剧组那时为此去做采访,有个八旬老伯伯保留了一箱子认购券,自称是宁波人,旧社会来上海学生意,从一贫如洗到买下了淮海路洋房、儿子国外留学,这几乎是神话般的真实故事,反映了“魔都”上海的千变万化。 最有意思的是,王汝刚扮演的“打桩模子三宝”在电影里还有句话被某报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电影十大预言”之一。当时他饰演的角色与香港“表舅”站在南浦大桥上,导演给他出了个难题,借男主角刘青云饰演的“表舅”之嘴问他,上海人下一步发财的机会是什么,他看了眼桥下密集的脚手架说:“房地产。” 沪语入电影,虽然叫好叫座,几乎每一部都成为经典之作,但总体数量却并不多。对此,王汝刚认为,上海话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血液”,但如今上海小孩大部分都不会说上海话,也已成了一个问题。 王汝刚同时指出,由于有一段时期不鼓励说上海话,对本地的戏曲影响很大。在上海,沪语表现的曲艺形式仅有沪剧和滑稽戏两种。而现在,上海沪剧团招生也面临着缺人的尴尬,有时候还得去安徽招生。这些安徽演员唱是能过关,但在舞台上用沪语对话就不行。尽管如此,但语言的魅力依旧巨大,不容小觑。鲜为人知的是,美国迪士尼还曾邀请上海滑稽戏演员为米老鼠和唐老鸭配音,留下一个独特的版本,而在网络上,《小猪佩奇》《樱桃小丸子》等动画片,也有热心网友为之制作了“沪语配音版”。对此,王汝刚认為,这也不失为保存语言文化的一种手段与方式。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地方的呼吁,沪语文艺创作的环境逐渐宽松,沪语的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上一部公映的沪语电影是2002年《股疯》原班人马再度合作的《股啊股》,尽管如此,相较于沪语版,似乎配音版更为流通。而今年《股疯》沪语版的再度上映,《大李小李和老李》沪语版的热映,都体现了方言文化在逐渐回归与引起重视。王汝刚觉得,观众们下一次再与沪语电影相遇在影院,不会需要等十几年那么久。同时,他提醒两点:“所谓上海话电影,要么拍摄地域必须是在沪语区,要么人物事件与上海相关。但我不主张一窝蜂拍上海话电影,不应该有地域主义。电影只是一种传播形式,如果不是上海戏却硬要说上海话,真没必要,电影里说不好上海话就配音好了。我们要捍卫我们的语言文化,这不是说要捍卫沪语的纯洁性,而是作为上海人,会说上海话是种自豪。”

(摘自《新民周刊》2018年第24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