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墨菲后来就这件事的对人开玩笑说:“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搞砸。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你处理一件事,你可能会预感到有不好的结果,然后最终,事件真的就朝着你预想的方向发展了,下面我们来讲两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场景。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你处理一件事,你可能会预感到有不好的结果,然后最终,事件真的就朝着你预想的方向发展了,下面我们来讲两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场景。

场景1:

你坐在电影院,捧着一大包爆米花,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而此时此刻,屏幕里的直升机正在缓缓升起,这个时候,你心里是否会有隐隐的担忧。巨大的螺旋桨声让你心绪不宁,总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果然!“Mayday Mayday!We’re going down……”,这时的你停止了咀嚼,暗自嘀咕一句:“我就知道这架直升机一定会坠毁。”

场景2:

小X焦急地等在出入境管理局的大门口,终于所有人们都到齐了,他带着人到窗口办理手续。小X看着手里厚厚的一沓材料,眼睛扫过电脑屏幕。因为时间非常紧急,小X也就没有来得及再做最后一遍材料审核。这个时候,他就会来由地心慌,“不会有问题的,肯定能够顺顺利利。”一个接一个,眼看还有5人就ok了,他正想长出一口气,突然工作人员发话了:“你这个生日信息错了,你们负责人在哪里?”小X脑子嗡地一声,心想“不是吧……真是怕什么来什么!”然而细查之下,果然错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有些事情,一旦你隐隐感觉会出问题,往往还真的就出问题了。甚至你可能还后悔过,“早知道我就该(怎么怎么样)……”然而现实是,尽管你这次是这样想的,下一次你可能还是很难防患于未然。那么,你想改变这种让你懊恼的情况吗?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一下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奥秘。

这个事情还要从1949年美国空军的载人火箭实验说起,当时有一位研发工程师叫墨菲,他参与了一次测定人类对加速度承受力的实验。实验中有一个步骤,要求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安装在被试者上方。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墨菲的一位同事竟然将这16个仪器全部装在了错误的位置上。墨菲后来就这件事的对人开玩笑说:“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搞砸。”这句话被迅速流传开,并且逐渐成了习语,这就是被称为20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的“墨菲定律”。

简单来说的话,就是如果你感觉某件事情要出错,那么它就一定会出错。如果分析得更具体一点,就是指一件事情,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去做,而其中的一种方式会导致灾难,那必定有人会做出这个选择。

关于上面所讲述的墨菲定律,你听下来,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或者说,你是否相信,事态会如墨菲所说的那样发展吗?是不是缺了点什么?

的确,虽然说“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但不要忘了,这句话是有前提条件的。如果缺少前提条件,谈论这个话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甚至会陷入负面情绪的怪圈,当然,如果这种感觉已经深入你的内心,那么你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束手束脚。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事情发生的前提条件:一个是事情发生必须要有大于零的概率,二是有足够的时间让其发生,或者说是有足够多的样本。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只要不是一辈子被关在家里,那么他就会有概率遇到车祸,但你真的会因为这个可能性就不出门吗?当然没有必要,因为除非你活到几万岁,才能让概率提高到接近100%。但就当前情况来看,这种恐惧是没有必要的。

既然如此,墨菲定律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应该这么说,除了上面所说的极端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或者掌握这个定律,不仅能够提升我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度,也可以帮助我们避开可能会发生的危险。

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家里热水烧开了,如果你让你的爱人去倒开水,你的内心一定是毫无负担的,因为你知道TA不会被轻易烫伤。但如果你让10岁的孩子去做这件事呢?你还能放心吗?可能你的脑中已经有了不好的画面,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不是抱着侥幸心理让10岁的孩子渠道开水,而是应该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自己去。因为,你的这种预感极有可能会变成现实。之所以你会有这样的预感,是因为你心里很清楚,一个10岁孩子无论是体力、经验、心智,都不足以保证安全地完成倒开水这个动作,换句话说,孩子被烫伤就成了大概率事件。所以,墨菲定律反映的,正是你对周围环境、人与事认知水平的高低。

总而言之,当你对自我、对外部环境的认知程度提高了,那么你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很多事情,也就不需要依赖别人告诉你该做还是不该做,这个时候你问问自己,就可以了。面对让你感觉不好的事情,请多一分理智;让你感觉很好的事情,也请多一份谨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