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打蒙了的清廷上下,打算跟英国人讲和,谁料,英军已瞄准吴淞

广州、福建、浙江都战败了,这说明了大清在军事上毫无希望,但东南诸省的主帅们却又不敢向道光说实话。道光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浙江巡抚刘韵珂站出来说真话。刘韵珂是裕谦的好友,曾经和裕谦一起参与定海、镇海的防御工事。但浙江战败、裕谦自杀的消息给了他当头一棒,他明白清朝绝对是打不过英国的,要想保住清王朝,那就只能主和。刘韵珂向道光上了一道奏折,从十个方面说明了清军不适合与英军开战的理由,其中就包括英国的陆军并不如传说中的那么不堪一击。此时道光对于英国还是一无所知,觉得至少要再打上几仗,哪怕取得一丁点的胜利,这样将来就有底气讨价还价。道光又派耆英带领之前被革职的伊里布去了浙江,如有必要,耆英专门负责和英国人谈判。耆英到了杭州,奕经怕被夺权,于是谎称自己已经迫使英军退出了镇海和宁波。然而道光又相信了这样的谎言,他又觉得派耆英去主和妥协实在没必要,随即将耆英派去广州,只留下了伊里布协助奕经。事实上,英军之前主动撤离镇海和宁波,是为了聚集兵力进行下一步军事行动。1842年5月18日,英军向浙江小镇乍浦发动了进攻,并且轻松拿下。攻陷乍浦之后,英军的下一个目标是吴淞,也就是今天的上海。

2.扬子江上的风云,英军步步进逼,清军将士殊死抵抗

6月8日,英军开始进攻吴淞。吴淞的防御工事修得不亚于厦门,由两江总督牛鉴亲自坐镇。在战斗开始之后,一枚炮弹在牛鉴附近爆炸,几名士兵被炸死。牛鉴弃城而逃,总兵王志元也随之逃跑。阵地上只剩下年近70的老将陈化成和手下官兵80多人,全部悲壮殉国。占领上海后,英军稍作休整,紧接着直取长江重镇镇江。守卫镇江的是京口副都统海龄,当英军撤出吴淞的时候,牛鉴认为他们将会北上攻打天津,因此镇江的防御非常薄弱。然而镇江之战却是鸦片战争多次战斗中最为激烈的。在英军的炮击下,清军在城外的部队一触即溃,然而海龄率领1600名八旗兵在城内进行了殊死抵抗,城墙被攻破后就退入巷战。战后,海龄全家自尽殉国。镇江的硝烟散去后,中英之间真刀真枪的战争已经结束了,然而鸦片战争却远远没有结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