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消费者担心刷脸支付难以保障资金安全,也害怕其会泄露个人隐私。据中国银联方面介绍,“刷脸付”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通过刷脸实现交易路由,延续用支付口令交易验证方式,不改变客户使用、商户受理的交易习惯。

图:刷脸支付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作者: 聂国春 文/摄

继二维码支付后,中国银联又杀入了刷脸支付领域。

近日,中国银联携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60余家机构联合发布全新智能支付产品“刷脸付”。在支付宝、微信支付两大移动支付巨头布局刷脸支付后,中国银联这个“国家队”也开始抢占市场。

刷脸支付提速增温,消费者该如何看待?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以刷脸支付为代表的创新支付方式,或将成为支付发展趋势。不过,支付的便捷性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要注意保护用户个人隐私。

“国家队”开启刷脸时代

中国银联的“刷脸付”产品是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多向赋能”论坛上发布的。据中国银联方面介绍,“刷脸付”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通过刷脸实现交易路由,延续用支付口令交易验证方式,不改变客户使用、商户受理的交易习惯。用户只需在手机银行或云闪付APP注册开通并绑定银联卡,在相应场景的特约商户结算时,无需拿出手机、银行卡等物理介质,根据提示完成“刷脸”操作并输入支付口令,即可成功付款。

事实上,在中国银联携手各大银行开启刷脸支付时代之前,支付宝和微信早已布局刷脸支付。

2015年,支付宝率先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用户登录。2018年12月份,支付宝宣布推出一款全新的刷脸支付产品——“蜻蜓”。2019年4月,第二代“蜻蜓”发布,将刷脸支付与电子会员打通,实现“刷脸即会员”;9月,“蜻蜓”进一步升级,并宣布对刷脸支付的补贴从原来的30亿元变为不设上限。

微信支付也不甘落后。2019年3月,微信支付推出刷脸支付设备“青蛙”;8月26日,微信支付正式发布搭载扫码器、双面屏的微信“青蛙pro”,并推出基于微信卡包会员、小程序会员与“青蛙”设备结合的“刷脸即会员”解决方案。据微信支付相关负责人介绍,微信支付刷脸设备“青蛙”目前市场投放量为数千台,这一数据不包括微信支付开放生态当中的硬件设备。

消费者最担心隐私安全

随着几大支付巨头争相进入刷脸支付领域,靠“脸”吃饭的时代似乎到来了。看中了商机的张先生赶紧代理了某个刷脸支付产品。然而,在缴纳了1.68万元成为当地刷脸支付的代理之后,业务却进展缓慢,原本预计两三个月就能收回的成本只收回一半。

张先生说,相比于人工收银方式,结合自助收银系统的刷脸支付不需要过多人力即可完成结账;而相较于扫码支付,消费者既可省去掏出手机、打开二维码、输入密码的时间,也不必承担因网络不畅导致支付延迟的困扰,整个支付过程时间缩短,一定程度上会缓解排队的难题。

看上去“很美”的刷脸支付,为什么会在推广中遇冷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消费者担心刷脸支付难以保障资金安全,也害怕其会泄露个人隐私。

现阶段,超市和便利店是刷脸支付应用较多的地方。在北京的一家便利店内,记者体验发现,在使用“蜻蜓”刷脸支付时,首先要通过面部识别,然后再关联自己的支付宝账号,授权使用时还需要输入当时绑定支付宝的手机号码后四位。在使用“青蛙”刷脸支付时,则每次都需要输入手机验证码才能完成支付。

“刷脸支付还要再去打开手机接收验证码,还不如扫二维码更直接、方便。”上述便利店的店员表示,平常的确有人咨询刷脸支付,但是使用的人还是不多。很多消费者也不太会用这个,多数人还是习惯用二维码支付。

除了已经习惯扫码支付,不少消费者还担心安全问题。一位在店内购买完商品的女士对记者说:“觉得刷脸不安全,也担心自己的人脸信息被泄露。”在某媒体工作的张小姐也表示,密码被泄露了还可以更改,人脸信息如果被盗用,那就没法补救了。

大规模普及尚待时日

消费者的担忧并非多虑。近日,浙江嘉兴上外秀洲外国语学校科学小队称,他们在一次课外科学实验中发现,只要用一张打印照片就能代替真人刷脸并骗过小区里的丰巢智能柜,取出父母的货件。亦有媒体报道称,近期有商家在网络商城上公开兜售“人脸数据”。

“支付的便捷性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要注意保护用户个人隐私。”董希淼说,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识别身份的一种技术,一般是通过拍照或摄像得到的图像信息,与后台数据库中预先收集储存的面部信息作比对,从而完成身份识别。但是,人脸支付也存在一些应用风险。

一是信息泄露风险。人脸特征具有唯一性,不法分子可通过远程等方式,在公共场所批量获取用户人脸信息,“盗脸”一旦发生就后患无穷。二是假体攻击风险。虽然现在活体检测技术水平已经大大改进,但新型攻击手段不断出现,对用户资金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不容忽视。三是算法漏洞风险。目前,人脸识别算法仍在快速迭代,可能存在隐藏的未知漏洞,一旦被不法分子发现并加以利用,或将造成系统性风险。

据了解,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2D人脸图像和基于3D人脸图像,后者的安全级别更高。为了消除用户的担忧,目前的刷脸支付均使用安全等级最高的3D活体检测技术,综合使用3D、红外、RGB等多模态信息,以有效抵御视频、纸片、面具等的攻击。同时,提供多因子校验,部分用户需要输入绑定的手机号或验证码等进行校验。“刷脸付”则特别采用“刷脸+支付口令”的方式多增加一道密码验证来保障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刷脸付”还将用户的人脸特征信息与用户关联性较高的身份信息做了安全隔离,严格控制存储设备和介质的访问权限,严防信息泄漏、窜改与滥用。

在董希淼看来,现阶段人脸识别线上支付仍存在诸多风险,暂不具备普遍应用条件;人脸识别线下支付相关技术较为成熟,具备一定的应用条件。在上海某支付企业从业多年的程先生则认为,目前人脸支付产品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大规模普及尚待时日。

今年8月,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将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9月,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公开表示,人脸识别支付应用风险相对可控,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

董希淼表示,刷脸支付虽然仍存在一定的隐患,但从支付发展趋势及应用来说,前景仍不可限量。监管部门应加快出台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规范、技术标准等,推动各类参与主体提高认识,共筑支付安全防线。广大消费者则应正确看待支付技术创新,谨慎选择新的支付方式,并妥善保护好个人信息,降低信息泄露风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