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皇帝朱载垕

隆庆皇帝明穆宗朱载垕,是嘉靖帝朱厚熜第三子,明朝第12位皇帝。

嘉靖帝生在湖北安陆兴王藩邸,因为堂哥武宗朱厚照没有儿子没有亲弟弟,嘉靖帝作为武宗的堂弟成了皇位继承人。嘉靖帝14岁进京当皇帝,一开始 就满于大礼仪之争,大婚后一直没有生出儿子。一直到嘉靖十一年,嘉靖帝满了25周岁还没有生育。这让嘉靖帝很是担忧,搞了很多偏方,又是跳健身操、又是吃各种药、又是祈福。要知道,嘉靖帝是家中独子,有个哥哥很小就死了,嘉靖帝要是生不出儿子,就要步武宗的后尘,死后这皇位就得传给六叔益王朱祐槟家了。

可惜那个时候没有莆田人开的不孕不育医院,不然嘉靖帝不差钱。一直生不出孩子,这可如何是好?他的前任、堂兄朱厚照就没有生孩子,生不出孩子是个大问题。这段时间,因为生不出孩子,嘉靖帝还是比较谦虚老实的。

好在天不绝人,后来有人向嘉靖帝推荐了江西贵溪龙虎山的道人劭元节,经过劭元节一番装神弄鬼,嘉靖帝竟然生出了儿子,而且八、九年内生了八子五女。看来这个劭元节是个不孕不育专家,倘若放到现在,开个不孕不育医院肯定能赚大钱、发大财。

不过,到嘉靖四十五年嘉靖帝驾崩的时候,其他儿子都死光了,只剩下三子朱载垕了。嘉靖帝的父亲兴王朱祐杬,一共生了4个子女,但只有嘉靖帝得以成年。嘉靖帝忙了一辈子,最后就剩下朱载垕这根独苗。不是儿子们不争气,实在是嘉靖帝许多事情做过了份,天怒人怨,遭到了报应。厚德载物,厚熜只能载垕。总算有人继承皇位,嘉靖帝也算死能瞑目。朱载垕没有当过皇太子,因为嘉靖吓怕了,前面立了两次太子,不就都死了,后来再也不敢再立太子了,怕一立太子太子又会死;所以老三朱载垕从小就很少能见到亲爹,道士说二龙不相见,嘉靖帝就不敢见儿子,也基本不闻不问儿子家的事,以至于皇孙万历帝朱翊钧出生好几年了,嘉靖帝都不知道,隆庆帝朱载垕只有两个儿子,那么嘉靖帝也就只有两个孙子。

继位之前的朱载垕是比较可怜的,生母杜康妃早年失宠,父亲嘉靖帝对自己漠不关心,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陆陆续续死的一个不剩。16岁时,朱载垕才被封为裕王,相比算是很晚了,在裕王邸生活了13年才于29岁那年当上皇帝。

期间有个搞笑的事,说是朝廷应该给朱载垕的岁赐连续3年没有下拨给裕王府,这可急坏了裕王朱载垕,王府实在揭不开锅了,朱载垕就筹措了1500两银子找人送给了严嵩的儿子严世藩,严世藩这人垃圾到了极点,收了嘉靖帝儿子的钱还到处炫耀,说连皇帝的儿子都要给我送银子,你们不送这么行?上述总总,可见当皇帝前的朱载垕活在怎样的压抑之中。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年底,嘉靖帝死了,享年59岁。有人说,嘉靖帝是被海瑞上的《治安书》气死的。这时,已经没有别人抢皇位了,29岁的裕王朱载垕作为皇子,没有经过太子的位子就登基做了皇帝,这在明代是罕见的。

上台之初的形势是相当不乐观的,国内各种矛盾和危机,朝纲颓废、官吏腐败、“南倭北虏”之患、民不聊生之苦等等。朱载垕即位后,次年改元隆庆,朱载垕又被称为隆庆皇帝,在高拱等人的操办下,朱载垕开启了史称“隆庆新政”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父亲嘉靖帝给他留得不只是烂摊子,也给朱载垕留了些正面的遗产,比如得力的大臣徐阶、李春芳、高拱等内阁辅臣,人才是第一宝贵的资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火。这些人都得到隆庆帝重用。

即位后,隆庆帝马上纠正其父嘉靖帝的弊政,之前以言获罪的诸臣全部召用,已死之臣抚恤并录用其后,据说这两项是根据嘉靖的遗诏执行的,但不管是不是遗诏,按照隆庆的宽厚性格,即使没有遗诏,隆庆帝很可能也会陆续纠正,比如他的曾祖父朱见深,特别爱做平反的工作。隆庆帝脾气好,对大臣也爱护,廷杖大臣这样的事情在嘉靖时期常有的事情,但隆庆帝下不去这个手,有一次大臣在他面前争论的口水横飞,吐到隆庆帝的脸上,也没有关系。

我研究明史发现,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穆宗朱载垕这三位很像,性格温和,待人宽厚,头脑简单,心地善良,不爱主动惹是生非,最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不管怎么说,必须致力于解决困扰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虏”问题。隆庆帝采纳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俺答议和,并有俺答封贡,外患问题算是得到了基本解决,从此蒙古人很少会来骚扰,为什么?因为骚扰的目的本是要茶叶,现在通过议和,实现了,就没有必要武力来抢了。还有一件大事,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宣布废除海禁,史称隆庆开关。大明朝又开始有了朝气。

值得一说的就是隆庆开关。明太祖在洪武四年,颁布海禁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后来福建等省沿海走私活动增多,早前朝廷也争论过,但是始终没有开禁。

隆庆帝上台不到一个月,就昭告群臣:“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当时的福建巡抚就上书,建议海外贸易合法化。隆庆帝马上同意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学者王裕巽经过分析认为,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只不过,后来清廷又禁海,这一禁就禁到1840年代。200年闭关锁国,可惜啊!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我们说的鸦片战争,英国人是不承认的。当初英国政府等西方列强当局主要是想和清朝进行贸易,希望能在中国定居,能在北京设个大使馆。在英国人的连打带吓下,清政府被迫同意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个城市,是为五口通商,当年这被认为是国耻。

隆庆帝轻轻松松就同意了开关,同意了对外商业贸易合法化。对外交流,对外开放是近几百年来的趋势,我们在清末被迫开放过程中,或许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但这个伤害总是要面对的,自立自强、积极主动,伤害就小一点。

就像一个人得了病,讳医忌药是不行的,良药苦口,早喝早好。清末一批仁人志士就提出要师夷长技,轰轰烈烈搞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对外开放的潮流已不可阻挡。

时至今日,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在积极努力推进改革开放事业。通商的五口,今日无不以当年作为五口通商城市感到骄傲,无不以开近代风气之先觉得自豪。

159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使者送给大明的万历帝,信中表达了英国和明朝更好开展贸易往来的愿望。

伊丽莎白 万历皇帝

伊丽莎白给明朝的信

由于使者遭遇不幸,信没送达,后来该信被保存在英国国家博物馆。1986年,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邀请英国女王访华,女王将该信作为礼物送给李先念主席,迟到了300年的信终于由女王亲自送到,成为两国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官方也承认收到了一份大礼。我想,这封信一定是隆庆开关的结果。

说隆庆帝无能,我认为是不妥当。据说隆庆帝的确不善于表达,第一次上朝,竟然没有说一句话。老爹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儿子隆庆帝好不容易同意上朝了,居然三棍子打不出个闷响,群臣急得没有办法。

有不少史学家认为,隆庆帝的一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张居正主持修纂的《穆宗实录》对隆庆评价极高,意思是说,隆庆比较宽厚,安静,知人尚任,识大体,不折腾,故天下太平。我认为这是比较中肯的评价。

所谓能力,有识人驭人之能,有亲自操刀之能。有的人,他不懂得怎么打战、筹粮、出谋划策,但是他能识人,能团结一批才俊为自己所用,比如汉高祖刘邦,他说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有的既能团结能人,又能亲自操刀,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有的人会做事却无团结英才的本领,但他能衷心耿耿服务老板,这样人的往往能成为一方骨干,比如朱元璋的养子沐英等。有的人自己有点小聪明但是容不下能人,比如嘉靖帝朱厚熜;有的人自视甚高但实际又没有本事,比如崇祯帝。有的人知道自己无能,但是不想作为,比如万历帝。

人生其实也就是这么个情况,自己会做的,自己做;自己无能力,但能找到会做的人,且容得下,留得住。

隆庆帝无疑就是第二种人,知道自己干不了亲自操刀的技术活,没有祖上洪武、永乐大帝的本事,那就让大臣们做,放开手脚让他们做。前面提到隆庆手下的大臣徐阶、李春芳、高拱,还有张居正,这一个个都是独当一面的大才,终明一世而言,这几个人都是排在很靠前经天纬地之才。

这些人才在隆庆手里也的确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帝师高拱,此人虽然有些骄傲,但是思路清晰、作风硬朗、敢说敢作,是隆庆朝的台柱子,据说从小缺少父爱的隆庆帝一度打心里把老师高拱当作父亲,时不时地会向高拱撒个娇。试想,一个领导手下团结了这么多能人,这个领导的水平如何就不言自明了吧!假如这些人是在崇祯帝手下,会是怎么样呢?今天杀一个、明天杀一个,总能败光。

有史学家说,隆庆帝一朝没有什么风浪,在位6年碌碌无为,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一代庸主。如果以王朝出了大事然后把大事平定下来作为高度评价标准,那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想起了良医治未病的典故,扁鹊的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

扁鹊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扁鹊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扁鹊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扁鹊闻天下。

隆庆帝最大的爱好是美色、喝酒、游玩,驾崩的时候只有35岁,是过渡纵欲掏空了他,老朱家好不容易在嘉靖帝手上活到59岁(不上朝换来的),是堂哥武宗寿命的两倍。明朝的皇帝都比较短命,除了朱元璋、朱棣父子,后世皇帝没有人活过60岁,基本在三、四十岁就玩完了。孝宗、宪宗、英宗、代宗、宣宗都没有活过40周岁,这下隆庆帝一下回到解放前。

隆庆帝在位只有6年,笔者看过《穆宗实录》,刚登基不久就不愿意召见大臣,为此有大臣上疏,说君臣暌隔可不好。隆庆帝对政治谈不上浓厚兴趣,但总体上能保持政权的协调运转,对大臣信任有加,任期内虽有大臣相互倾轧,但这基本都在可控范围内,该离开朝廷的离开了(比如徐阶),该留下来的留下了(比如张居正),所以是正常的。

可以说,隆庆帝缺乏具体处理政务的能力,但是他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能采取其他办法补救,应该是属于大智若愚的人。

我学明史认为,作为皇帝,隆庆帝比父亲嘉靖帝能容人、比堂伯父武宗能耐得住寂寞,比儿子万历帝能驾驭群臣,比玄孙崇祯帝镇定。他不善言辞,沉湎玩乐,甩手掌柜的工作作风,这本是明朝皇帝的优点,但是史学界却认为这当是他最大的不足。

嘉靖帝一辈子与天斗、与群臣斗,斗智斗勇,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取得了大臣群死群伤的辉煌战绩,但斗了一辈子,上苍就给他留了朱载垕这么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的性格和嘉靖帝截然相反,少言寡语,与人为善,而且工作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真是造化弄人。

客观地说,隆庆帝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但交给他儿子万历帝的摊子是重新装修过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