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3日,省法院与省司法厅在哈尔滨市联合召开全省推进律师调解全覆盖和扩大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视频会议。

会上,高新区法院以《“四个坚持”助推刑案律师辩护全覆盖》为题,作经验交流发言。

试点工作开展一年多来,高新区法院紧密依托省市法院决策部署,深研细照最高法、司法部文件精神,坚持向决策、流程、监管、舆论聚焦发力,大胆先行先试,律师辩护率达100%,以制度价值最大化推动庭审实质化,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密切对接聚共识

坚持向决策统筹要质效

刑案律师辩护全覆盖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新法院坚持打好“组合拳”,多维度联合推进。

一是在综合研判中把准方向。院领导小组与市委政法委、上级法院保持常态沟通,适时汇报工作、征求意见,坚持深入先进地区、对口系统和工作一线开展决策调研,及时召开阶段推进会议9场次,保持决策零失误。

二是在系统对接中统一思路。与市、区司法局通过联席会议、专员沟通、自媒互动等多样形式,紧密推进专题会晤,在申请援助律师权利告知、结案前置审查等21个节点及时统一思路、制发操作细则,保持精神零懈怠。

三是在实务研讨中纠偏勘误。通过座谈交流、一线走访、案件回访等渠道,听真话、查实情、找症结,在法院、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和律师的权责、时限及要求等方面及时补强11项举措,出台受理申请当日联系法援中心,法援中心当日确定律师,援助律师3日内完成会见、阅卷等多项规定,保持质效零差错。

校准尺度精流程

坚持向模式创新要质效

将试点精神与实践相融合,聚焦目标任务创造性开展工作。

一是创新“绿色收发”模式。高新法院刑庭、少审庭与区法援中心各有专人负责协调联络工作,通过加密工作群安全便捷流转加密文书,节省了人力物力,有效缩短指派周期,确保简易和速裁案件审限不受影响。受政策和司法机关的诚意感召,先后有21名被告人判后委托亲友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二是创新“三员合一”模式。与市信访法律服务中心密切协作,坚持统筹择优派驻,推动实现法律援助值班律师、驻院律师调解员、信访疏导员“三员合一”,实现制度价值最大化。2018年,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较2017年同比增长70.5%,律师调解成功案件超出之前6年总和的25.8%,律师参与化解信访案件占比17.5%。

三是创新“执业保障”模式。在院诉调对接中心专设标准化律师工作室,对简易和速裁案件,被告人没有辩护人又不申请法律援助的,及时协调法律援助值班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同时,在诉讼服务中心专设智能化律师阅卷室、远程会见室,及时向辩护律师公开流程信息,充分保障律师刑事辩护权利。2018年,高新法院共审结刑事案件323件,判处被告人523人,指定辩护67件,为109人提供了法律援助或帮助,收效显著。

做实规范明责任

坚持向防控监管要质效

以推进人权法治化保障的职业使命感,全情推进试点运行效能管控。

一是有序调配优秀律师资源。助推成立由19名常驻律师组成的刑事辩护律师专委会,高标准组建专业律师库,强化建立跨区划调配机制,圆满完成重大疑难案件的审判任务,广受好评。

二是严实推进案件质量监督。与司法局密切协作,大力推进法援案件质量同步评估和交叉评估,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改变定性的案件及时召开协调会,通过跟踪检查、旁听庭审、案件回访等形式,逐案开展质量监管,倒逼提升辩护质量。

三是循序加强管理制度构建。随工作进程适时推动建立法援案件分配管理、执业纪律、绩效考评、责任追究等多项制度,成立由法院、司法局、律协及律所主要领导组成的试点领导机构和日常协调组织,按惩戒规定调离专业律师库1人、开展警示性谈话5人,并通报至律所,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激活载体强引领

坚持向政策宣教要质效

适时融入政策法律宣教,着力优化内部观念和外部舆论环境。

一是在媒体报道中加强宣教引领。以案例宣教为主,采取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各级各类主流媒体,特别是微信、视频APP等新兴自媒体,大力宣介“全覆盖”的意义、条件、流程和效果,做到实时有文、有影、有声。

二是在现场推介中加强宣教引领。在刑事法援案件庭审、宣判环节依法接待旁听人员500余人次,以案说法、以点带面;先后牵头组织或派员参与专题宣传4场次,发放图册1200余份,咨询答疑百余人次,足迹遍布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做到广而告之。

三是在培训交流中加强宣教引领。出台规划、摆上日程,指派专家学者、行业标兵等,以理念、方法、技巧、流程为重点,通过模拟演练、案例讲评、专题讲座、业务交流等多样形式,对专业律师库人员开展月集训、季轮训,有效提升业务水平。

编辑|胡常慧 刘鸿鹏

点击“在看” 轻松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