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晏殊词看到欧阳修词,会发现一个特点,他们的《清平乐》题材几乎一样,都是写男欢女爱。下面苏轼、王安石的《清平乐》 ,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风格。

这两天,电视剧《清平乐》似乎挺火,我跟着家人断断续续看了两集。
正午阳光的电视剧精品很多,我看过《北平无战事》、《父母爱情》、《大江大河》,我个人对这几部电视剧评价很高。至于其他的《琅琊榜》、《欢乐颂》等等就看不下去了。
关于这部《清平乐》,老街看了前面两集的一部分,感觉像《甄嬛传》这种宫斗剧。令我有点失望,不过说宋仁宗的故事,不能不提到他的亲生母亲与刘娥的故事,这也可以理解。不过接下来的后宫故事,我就没了兴趣。
等这部电视剧首播完了,我准备找时间看一遍。我感兴趣的,是这部《清平乐》的服装与道具,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另外,还有文学史上这些光芒四射的名字:韩琦、欧阳修、范仲淹、晏殊、苏轼....
据说这部剧原先的名字叫做《孤城闭》,一看这三个字,就知道出自范仲淹的这首豪放词《渔家傲·秋思》:
听到《孤城闭》这个名字,感觉应该写北宋名臣的故事,但是这部剧明显是以皇帝宋仁宗的生活为主线。这部似乎有点像宫斗剧的电视剧,为什么又改成了一个词牌的名字清平乐呢?
是因为皇帝喜欢诗词吗?
据《宋史·乐志》记载,宋仁宗赵祯通晓音律:
宋仁宗虽然精通音律,但是却没有传下了一首《清平乐》,倒是这些臣子们写了不少。下面挑选几首最有名的官员与他们《清平乐》,不知道这部电视剧里,这些人会不会都能出场。
晏殊自幼以神童出身,在整个宋朝有分量的词人中,他的官位最高,是真正的富贵宰相词人。在这部电视剧中请了“吕秀才”来扮演晏殊,导演的眼光真不错,喻恩泰这个演员选的真合适。
宋人吴处厚的《青箱杂记》中曾经说到:
晏殊认为李庆孙的诗中富贵之语是”乞儿相“,只有不知道富贵的人,才去说什么金呀、玉呀,太俗。
真正懂得富贵、吟咏富贵的人,不会说这些”金玉锦绣 “的话,而是从描绘富贵人家的景物入手,例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
因为穷人家没有这种景致,可见富贵人家与穷人家的视野与角度完全不同。
晏殊有好几首《清平乐》传世,其中这首流传最广:
清朝的词家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中说到:
淮海是指秦少游,小山就是指晏殊的这个儿子:晏几道。晏几道是晏殊的儿子,他虽然没有继承了老爹做官的本事,但是填词上的才能与成就有青出于蓝的感觉。
他有十多首清平乐传世,其中这一首最为有名:《清平乐·留人不住》
晏几道的这首词,和上面介绍的晏殊词风格完全一样,写的都是男女之情。这是大多数婉约词的特点,在情景交融之中,抒发男女之间的思念之情。
不知道,这部电视剧中,会不会给柳永几个镜头,假如有的话,也一定是会讲到这个故事。
柳永是当时的网红词人,传说“凡有井水处 即能歌柳词”。正是因为填词太有名,柳永反而受累于此。他的这首《鹤冲天》影响了仕途:
这首词后来传到了宋仁宗的耳朵里,结尾这两句惹得宋仁宗不快:既然要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那就别要浮名了,填词去吧。
传说倒霉的柳永找到晏殊想通一下门路,没想到受到了晏殊的嘲讽:
柳永也挺逗,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市井青楼、花街柳巷,真得去填词去了。
柳永也有《清平乐》传世,可以有几个字残缺不全了:
欧阳修曾在《醉翁亭记》中自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因为古文写得好, 欧阳修被后人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除了诗文俱佳,填词也是一位好手。他也有《清平乐》:
从晏殊词看到欧阳修词,会发现一个特点,他们的《清平乐》题材几乎一样,都是写男欢女爱。内容基本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之后,男子不得已离开,从此二人天隔一方。然后女子开始回忆、相思与悔恨。
下面苏轼、王安石的《清平乐》 ,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风格。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赴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正是文坛领袖欧阳修。 在欧阳修的提拔下,苏轼父子名震京师,宋仁宗也认为苏轼、苏辙兄弟有宰相之才:
苏轼(1037—1101年),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他开拓了宋人”以诗为词“的道路,把诗言志的特点用到了填词上。因此被李清照笑话他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尔“。
他的这首《清平乐 送述古赴南都》 ,完全和上面几首清平乐不同的风格:
这里的送别,不是男女之间而是好友之间的分别。这种题材在苏轼以前,一般会用诗来表达,很少会在词中见到。
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填词为好友送行,词中典故有梁苑中的名士司马相如和枚乘 、携壶的杜牧 、双庙祭奠的张巡和许远、漆园吏庄子。
不过这首词创作的时候(1074年),宋仁宗已经去世11年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也是宋仁宗时期的进士,他在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登进士榜第四名,比起苏轼早了十多年。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了他的改革变法大计,不过宋仁宗并没有采纳他的变法主张。等到宋仁宗去世6年以后,他的孙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变法大业。
王安石几上几下,变法以失败告终,被罢相后隐居江宁。下面这首《清平乐》很像其辞官以后的风格。
不过王安石也被李清照所揶揄:
李清照说王安石和曾巩两位,做文章有西汉的水平,但是作一首小词,让人笑话,不可读也。
您觉得王安石的词不能读吗?
宋仁宗的时代,正是宋词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婉约词占据主导地位,豪放词刚刚萌芽的时候。从柳永晏殊到秦观等人,婉约词大家层出不穷。
而豪放词,从范仲淹到苏轼、王安石等人,还是比较小众。不知道这个精通音律的宋仁宗赵祯喜欢哪一种风格,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也很反感柳永的”针线慵拈伴伊坐“。
@老街味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