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问题上,有一句很流行的口号叫“一切为了孩子”。这话确实不错,但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下,教育似乎成了一种竞争。官员们为了提高政绩,会非常看重地方的升学率。于是,政绩的压力从教育部门开始,先传递到各个学校的校长,再往下传递到年级主任和任课老师,最后全压到了学生身上。经过层层加码,教育已经变质了,孩子“考高分”比“学知识”更重要。     比如本书作者发现,在一些知名小学里,竟然存在老师鼓励孩子考试抄袭的现象。这乍一听好像很不可思议,但如果换个角度想想,班级成绩的好坏关系到老师的业绩竞争和奖金多少,倒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孩子难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竞争,觉得学习就是为了要比别人更强。     不仅如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多少带着竞争的思维。比如很多父母收到学校的考试成绩报告,里面有孩子的各科分数和班级的平均分,你是不是会不自觉地进行比较呢?再比如,孩子数学考了92,明明是个挺不错的成绩,可爸妈发现班里大部分人都考了满分,因此备受打击,决定回家好好教育一下孩子。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大家争了好几年的问题:“如何看待大学生考试作弊?”底下的回答五花八门,无非分为两派,支持和不支持。不支持的人认为大学是知识的殿堂,而作弊玷污了知识的纯粹性,更何况考试作弊还会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触犯法律。支持的人则认为,出国、保研和找工作的竞争太激烈,大学生作弊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只要能达到最后的目的,用些手段也无可厚非。很明显,赞同作弊的人就是受到了竞争性思维的影响。     然而,竞争式的教育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多少好处。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提出,快乐有三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竞争式的快乐就是只有我比你强,我才会快乐。而我们的教育体系所追求的,恰恰就是这种最低层次的快乐。当教育不再是为了孩子本身的成长,而是为了竞争,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初心。     当然了,指望整个教育体系一下子改正过来不太实际,家长不妨主动行动,保护孩子免受竞争式教育的伤害。一方面,让孩子保持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另一方面,要为他们的进步感到高兴,不要只看分数,更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你会发现,孩子不仅不会平庸,反而还会展现出更杰出的才能,并收获更多的快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