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盆羊肉讲究的就是用本地的关中山羊,配加陕西韩城的大红袍花椒,在汤的方面表现的就是煮一晚上的肉,第二天清晨捞肉分肉,做汤。水盆羊肉和羊肉泡馍同为陕西经典小吃,两者都是“主食+肉+汤”的组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有人问,如果陕西只剩下两只羊,他们会用来做什么?
回答是:一只做羊肉泡馍,另一只肯定会炖成水盆羊肉。
如果说羊肉泡馍吃的是馍的劲道,那么水盆羊肉吃的就是肉的畅快。在陕西,羊肉泡馍和水盆羊肉就是羊肉美味的代言词。尤其是水盆羊肉,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之后,水盆羊肉的名声已经是世人皆知,但要吃到正宗的水盆羊肉,还是麻烦要跑一趟陕西。
水盆羊肉和羊肉泡馍同为陕西经典小吃,两者都是“主食+肉+汤”的组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水盆羊肉和羊肉泡馍的吃法不同。羊肉泡馍和水盆羊肉的最大区别就是在“馍”上,“水盆羊肉”配的馍是发面馍,而“羊肉泡馍”配的馍是半生面的馍。羊肉泡馍在陕西当地一般称为“煮馍”,吃羊肉泡馍要把饼撕成小块,放在汤中,再煮,才能吃。配水盆羊肉要用刚出炉的“月牙饼”。刚出炉的月牙饼,外壳酥,里面软,中间包热气。直接吃、加羊肉、加小菜、加油泼辣子或者泡馍都是极美味的。
吃一口羊肉夹馍,就一瓣蒜,喝一口清汤,出一身汗,这才是水盆羊肉的正确打开方式。
水盆羊肉究竟从何时在陕西流行?
并不如《长安十二时辰》里所演的一样,水盆羊肉的兴起并不是在唐朝,在唐朝时期,人们更爱吃的羊肉汤面、
面、水煮羊杂、羊肉跟猪肉鱼肉之类剁碎肉丁一起下锅的乱炖,以及蒸羊肉之类。
直到南宋一本食谱《山家清供》的出现,这里有了“山煮羊“的做法和水盆羊肉有几分相似,具体做法是把羊肉切小片放入砂锅煮烂,加入葱、花椒之类,另外还要几枚杏仁捣烂加入。而今天我们所吃到的水盆羊肉,大致要到明清时期才正式出现。
水盆羊肉为何叫水盆羊肉?
顾名思义,水盆羊肉里的盆就是装羊肉汤的器皿,过去卖这种羊肉汤的店铺,多以大水盆来盛装羊肉汤,所以水盆羊肉的得名是因器物而得名。卖水盆羊肉的店在门前设灶台,明堂售卖,大块的羊肉架就搁在水盆上,按照顾客要求,现切现调,顾客还可以加钱再加肉。现在为了卫生起见,都搬入屋内,但是隔开的厨房也是玻璃大窗,师傅在里面打汤、割肉,食客在外面都是看得见的。
陕西水盆羊肉们门派众多,其中以蒲城、大荔、澄城三派最为有名,做法味道各不相同。比如澄城的水盆羊肉讲究用小茴香熬头汤,所以汤色清澈黄亮;韩城喜用花椒入味,故汤色暗红,麻味较重。但共同的一点是,这边的水盆羊肉就是汤和肉,出锅后再撒些蒜苗葱花香菜,浇上特有的羊油泼成的油泼辣子。到了咸阳一带,水盆羊肉配上了当地特有的锅盔;三原县用石子馍配羊肉汤。再往西,眉县、蔡家坡吃水盆羊肉,店家会提供麻花。而到了西安的水盆羊肉为了适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则进行了改良,加上了粉丝、黄花之类,油泼辣子也弃用羊油,和寻常口味一样了。
渭南的水盆羊肉历史悠久, 起源于明朝崇祯年间,因在农历六月上市,又称“六月鲜”。以剔骨“同羊”肉、骨头、桂皮、花椒、小茴香、草果、精盐、味精为原料,配以鲜花椒,分原料处理、煮羊肉、调制熟羊肉三道工序,食用时用烧饼或白吉馍同吃,佐以大蒜,则肉烂汤清,吃而不腻,清醇可口,别具风味。是关中人不可缺少的一份美味佳肴。它是以剔骨鲜羊肉、羊骨加入桂皮、花椒、小茴香、草果等数十种调味料,历经数小时焖煮而成。具体配方外人不得而知,属于商业秘密。食用之前把熟羊肉切成厚片,放进大碗里,浇入肉汤、加味精调味即成。
水盆羊肉讲究的就是用本地的关中山羊,配加陕西韩城的大红袍花椒,在汤的方面表现的就是煮一晚上的肉,第二天清晨捞肉分肉,做汤。配上绿油油的香菜,那么一碗清汤羊肉就呈现在了你的面前。外加调制好的油泼辣子,红油往上面一滴,色香味俱全了。
无论水盆羊肉怎么变革,“汤清、肉烂、味香”的水盆风味始终如一的要求。。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有间食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