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我想说的是,对于音乐类的比赛,当技术层面已经没有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在情感层面去打动听众,但是《歌手》的线上及线下听审只有500余位,这些听审能够真正的代替全国甚至世界听众的情感诉求吗。另外,对于参加《歌手》的所有歌手而言,他们已经不是当时初出茅庐的新手,而是具有丰富表演经验的歌者或者歌唱家,如果《歌手》这个节目真的是想让歌手们继续体会歌手的价值,就不能仅仅凭借500余位的所谓专业听审来决定他们的情感演绎是否感人。

湖南卫视的《歌手》在今天晚上进行了最后一期的冠军争夺,在开始的第一轮比赛中,袁娅维和吉克隽逸分别奇袭米希亚和周深并获得下一轮比赛的资格。不可否认,这四位歌手都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其实谁都有资格进行下一轮的比赛,而他们的比赛之路却只能交给500余位大众听审来决定。
而我想说的是,对于音乐类的比赛,当技术层面已经没有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在情感层面去打动听众,但是《歌手》的线上及线下听审只有500余位,这些听审能够真正的代替全国甚至世界听众的情感诉求吗?基于这一点我是持疑问态度的。
另外,对于参加《歌手》的所有歌手而言,他们已经不是当时初出茅庐的新手,而是具有丰富表演经验的歌者或者歌唱家,如果《歌手》这个节目真的是想让歌手们继续体会歌手的价值,就不能仅仅凭借500余位的所谓专业听审来决定他们的情感演绎是否感人。而事实上,当一名歌手在一首歌曲中注入其丰富的情感后却得不到听众的回应,这样的情感反馈就相当于一个女孩为了一个男孩奉献了所有的美好,最后换来的却是男孩的无动于衷,因此,我只能说《歌手》这个节目是个残酷的节目。
当一首歌的情感没有被人体会到,不代表这首歌没有情感,更大的可能是听者缺乏发掘这份情感的情感。世界上每一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都是不够全面的,何况去评价他人的某种情感。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歌手》中的比赛投票其实是这些听审们的喜好,并不能代表某一首歌的真正价值,何况仅仅只有500余位听审。

正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音乐不是拿来比赛的,音乐的价值是来自于音乐中饱含的人类丰富的情感。所以当我看见节目中歌手在倾尽全力演绎完歌曲后却得不到听众的共鸣,我会认为是听众的悲哀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