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球马拉松处于“停摆”状态,运动员该如何保持竞技状态?

原创 全球马拉松处于“停摆”状态,运动员该如何保持竞技状态?

4月21日,柏林马拉松组委会声明:从柏林参议院新闻发布会上得知,2020年10月24日前,德国首都所有5000人以上的活动都将禁止。因此,原计划于2020年9月27日举行的柏林马拉松也将无法如期举行。组委会将抓紧时间协调处理相关工作,并尽快通知大家。

作为世界马拉松最快赛道之一的柏林马拉松,备受世界顶尖马拉松运动员青睐。

原创 全球马拉松处于“停摆”状态,运动员该如何保持竞技状态?

2018年柏林马拉松,基普乔格以2小时01分39秒打破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2019年柏林马拉松,基普乔格的老对手贝克勒王者归来,以2小时01分41秒男子马拉松历史第二好成绩勇夺冠军。

前男子5000米、10000米世界纪录保持者,两枚奥运会男子10000米金牌,四枚世界锦标赛男子10000米金牌获得者格布雷塞拉西耶曾在柏林赛道实现“四连冠”壮举,并在2003年柏林马拉松创造2小时03分59秒的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跑进2小时04分大关的运动员。

男子马拉松历史前十

原创 全球马拉松处于“停摆”状态,运动员该如何保持竞技状态?

世界田联官方网站显示,男子马拉松历史前十个好成绩,其中七个创造于柏林马拉松赛道,这足以说明柏林马拉松在世界顶级马拉松选手中的地位。

目前,全球疫情依然处在上涨势头,疫情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迫使全球体育赛事均处于“停摆”状态。随着2020国际体坛最重要的赛事——东京奥运会的延期,以及NBA、五大联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联赛的无限期“停摆”,2020赛季或许我们真的很难看到国际马拉松比赛。

那么,在全球马拉松处于“停摆”的背景下,运动员该如何保持竞技状态?

全球马拉松赛事“停摆”

对运动员竞技状态造成的影响?

01 全年备战计划打乱

2020是东京奥运会年,也是国际体坛的“大年”。通常,奥运会是职业田径运动员最看重的比赛。为了备战奥运会,运动员至少会提前两年布局“奥运战略”备战计划。

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基普乔格曾多次表示:“2020赛季最大的目标就是卫冕东京奥运会马拉松金牌。”原本世界马拉松两大巨头基普乔格、贝克勒也将2020伦敦马拉松作为东京奥运会前的最后一次热身。

然而,一场疫情迫使伦敦马拉松推迟到10月份,东京奥运会延期到2021年。如今,柏林马拉松也将处于“待定”状态。比赛日期的不断更改以及受疫情的影响,运动员全年备战计划完全被打乱。疫情之下,目前基普乔格的训练模式:一周保持6次训练,闲暇时下地干农活,只能以保持体能为主。

原创 全球马拉松处于“停摆”状态,运动员该如何保持竞技状态?

02 训练积极性受影响

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追求竞技成绩是唯一的目的。运动员日复一日地坚持训练,就是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运动员获得的每一枚奖牌,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将成为运动员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目标的前进动力。

由此可见,对于崇尚“以赛代练”训练模式的专业马拉松运动员,如果全年没有比赛,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得不到刺激,训练水平得不到检验,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和战斗力,将逐渐处于松懈状态,从而导致竞技状态下滑。

与此同时,如果运动员整个赛季没有比赛,缺少一定的社会曝光率。赞助商、品牌商给予的投入、资助也将会大幅度降低,对于一些名气还不够响亮的马拉松运动员,聘请教练、租借场地、日常训练开支的费用都难以保障。

原创 全球马拉松处于“停摆”状态,运动员该如何保持竞技状态?

全球马拉松赛事“停摆”

运动员该如何保持竞技状态?

01 拉长全年训练周期

专业马拉松运动员靠跑步养家活口,大众跑者则是靠跑步强身健体。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却从事同样的运动项目,而且是田径项目中挑战难度最大的项目。

全球马拉松赛事进入“停摆”状态,迫使我们没了“比赛”,只能“训练”。这对于运动基础薄弱的大众跑者而言,利大于弊。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练?

建议:拉长全年训练周期。将“训练为本”作为全年训练指导思想,即便下半年国内马拉松比赛得以恢复,也无需刻意做准备,跟着训练的节奏去比就可以。

例如:4月底~6月底,此阶段重点强化有氧耐力训练(有突破性地大胆增加一些跑量);

7月中旬-8月底,此阶段重点强化速度耐力训练(围绕5000米、10000米、半程马拉松专项做文章),当然此阶段每两周还是要保证一次25公里以上长距离训练(低配速跑完为目的);

9月~12月,此阶段可逐渐恢复长距离有氧耐力训练,同时每周增加一次16~20公里混氧训练,此阶段一旦比赛恢复,可提前三周进入赛前训练模式(降低跑量,主抓重点课)。

原创 全球马拉松处于“停摆”状态,运动员该如何保持竞技状态?

02 “测验代替比赛”训练模式

训练和比赛的最大区别是比赛会让运动员更加专注,运动员也会更加兴奋和紧张,这种“兴奋”和“紧张”的双重刺激,能激发出运动员的斗志和求胜欲。这就是为什么日常训练32公里最佳配速,基本可以换算为全程比赛配速的主要原因。

疫情之下,马拉松赛事“停摆”,我们可以通过定期“测验”的方式来代替比赛,从而保证训练质量,提高训练水平。2003年“非典”期间,上半年全国田径比赛“停摆”,山东田径队每隔两周就会举行一次队内“测试赛”,实际的效果很不错,本人还跑出8分08秒的3000米个人最好成绩。

虽然“测试赛”不是正式比赛,但要想达到理想效果,也要好好策划和酝酿一番。比如: 第一步:测试赛的地点、时间和测试内容要以检验阶段训练目的为导向; 第二步:测试赛要尽可能多地发动跑团队友参加,并按照运动能力高低科学分组; 第三步:测试赛规则可参考比赛标准(提前公布比赛时间、补水要求、佩戴号码布等细节); 第四步:提前调动测试赛氛围,让参加队员产生兴奋和紧张状态。

例如:根据全年训练周期安排:4月底~6月底,可进行:25~30公里长距离测验;7月中旬-8月底,可进行5000米、10000米中短距离测验;9月~12月,可进行半马测验。

总之,跑步需要系统,训练需要专注,比赛需要节奏,做到以上三点,方能真正享受到跑步的快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