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审讯时,犯罪嫌疑人“乌经理”供述了他姓吴,他看到在疫情防控期间,很多人急于购买口罩,觉得自己的发财机会来了,便谎称自己是山东省某服装公司的业务经理,可以通过公司内部渠道大量购买一次性医用口罩。这些骗子,有的骗术拙劣,有的“精心设计”骗局,都是利用了疫情期间人们急于购买口罩、没有仔细辨别的心理。

原标题:租辆高档车,用空箱子摆拍,朋友圈一番做秀

为诈骗 骗子这样包装自己

疫情期间,我市有10余人因在网上购买口罩被骗,其中一部分人买口罩是为了捐献给抗疫一线的勇士。

这些骗子,有的骗术拙劣,有的“精心设计”骗局,都是利用了疫情期间人们急于购买口罩、没有仔细辨别的心理。

为还债设计骗局

我市无业人员李权(化名),由于平时无所事事手头拮据,还欠了别人不少钱,偶尔在网上看到N95口罩需求量大,便动起了歪心思。

他先是在微信朋友圈里给自己起了个“口罩男孩”的名字,然后下载了口罩图片,随即发布了销售N95口罩的虚假信息,还“承诺”货源充足,保证供应。

为了将骗局设计得更逼真,他又向朋友借钱,然后到一家汽车租赁公司,以每天500元的价格租了一辆高档轿车,并拍摄自己拥有高档车的视频。他还弄到了3M口罩、N95口罩的空包装箱,将空箱子放在车后备箱,拍视频和照片上传到微信朋友圈。

疫情期间,不少买不到口罩的人看到他高档车后备箱“一箱箱”的N95口罩后,纷纷询问。

其中有一部分爱心人士正准备购买口罩捐赠给防疫一线,发现了这个“供货渠道”,也没多想,便将自己的善款转账给李某。

1月30日至2月4日几天时间里,李权骗取被害人金某4000元、黄某2000元、王某16500元,共计22500元。

钱收了,却没有口罩付给人家。每当受害人询问口罩情况时,李权总是以口罩未到货、疫情封路无法按时抵达等各种理由拖延交货时间。

实在搪塞不过去了,李权干脆玩起了失踪。无奈,受害人选择了报案。

在受害人报案的第二天,公安机关就将李权抓获,骗来的钱,已经被李权全部用来还债了。

被害人中,大庆市民王某和黄某购买口罩主要是用于社会捐助,被害人黄某,购买的1万个医用口罩,准备用于支援抗“疫”一线。

梦想发财铤而走险

今年2月的一天,高新区公安分局接到辖区居民王强(化名)报案,称自己通过微信买口罩被骗了1.5万元。

原来,在2月13日至23日这段时间,王强通过微信认识一名为“乌金鹏”的男子,该男子自称是山东省某服装公司的业务经理。“乌经理”的微信朋友圈有很多销售一次性医用口罩的广告,广告图文并茂,口罩的规格、样式、包装,甚至连检验报告和合格证全都有。

“乌经理”称,这是通过公司内部渠道弄来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并且价格相对便宜。

谈好价格后,王强通过微信转账1.5万元给“乌经理”。

令王强没想到的是,“乌经理”收到钱款后马上就将他的微信拉黑了。

接到报案后,高新区公安分局办案民警在技侦、网安等技术部门的支持下,迅速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信息及活动轨迹,将隐藏在绥化市某小区内的“乌经理”抓获归案。

审讯时,犯罪嫌疑人“乌经理”供述了他姓吴,他看到在疫情防控期间,很多人急于购买口罩,觉得自己的发财机会来了,便谎称自己是山东省某服装公司的业务经理,可以通过公司内部渠道大量购买一次性医用口罩。

“乌经理”交代,当时一心只想着如何骗钱,根本没想过自己没有口罩如何向购买人交代的事情,同时他还说自己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公安机关不会抓到他的。

经审讯得知,他以收取订金、全部货款的方式,分别在黑龙江省、山东省、湖南省实施诈骗多起,总涉案金额3万余元。

在疫情期间,本报曾多次刊发了关于口罩骗子的报道,多数骗子的骗术其实很拙劣,只是发个朋友圈谎称有口罩,就轻易骗取了他人的信任,这些骗子正是利用了人们的善良和急于购买口罩的心理,才一次又一次成功的。

骗子已经落网,但骗局留给人们的,却是深思。

大庆晚报记者 兆文 图片由市政法委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