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发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大概每9个人中,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 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35.7%,意味着超4.6亿人位于糖尿病前期。如果不加控制,糖尿病前期人群多半都会转为糖尿病。 然而不少糖友对血糖控制似乎并不理想。而血糖波动大,尤其是餐后血糖异常,危害可波及全身。 餐后血糖异常,危害全身! 管理好整体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很有必要。国际糖尿病联盟还专门发布过“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足以体现餐后血糖管理的重要。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其正常值为4.4~7.8mmol/L。有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正常,并不代表餐后血糖不超标。而且,餐后血糖异常似乎危害更大。 1、餐后血糖异常,血管更易受伤 发表在《心血管病学进展》的研究谈及,无论是糖友,还是非糖友,餐后血糖异常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而且要比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影响要大。 这可能与餐后高血糖时脂质过氧化增强、内皮功能障碍、高凝状态、黏附因子水平升高、炎症、氧化/氮化应激增强等有关。 2、餐后血糖异常,影响视网膜 餐后血糖,要比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能更好的预测视网膜病变。2005年日本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发病率独立正相关。 3、餐后血糖异常,增加癌症风险 餐后高血糖可增高肿瘤发病风险。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对35658例患者进行了餐后高血糖和胰腺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餐后血糖>11.1 mmol/L者患病的风险是血糖<6.7> 4、餐后血糖异常,影响认知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中谈及,一些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和餐后血糖波动与老年人整体认知、执行和注意力障碍有关。 3招改善餐后血糖! 1、饮食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 明智地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饮食结构可以影响餐后血糖的偏移。多数淀粉类食物GI较高,如土豆、面包、米饭和谷类。而GI较低的食物如水果、豆类等所含有的淀粉和糖类在胃肠消化和吸收较慢,因此对血糖的影响较小。 在饮食上,建议餐餐都有蔬菜,进餐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一定要细嚼慢咽。 2、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刊发在《中国糖尿病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糖友在午餐后1小时户外快步行走40-45分,其餐后2小时及3小时血糖大大低于不运动组,而且运动停止后血糖仍有下降趋势。说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帮助改善餐后血糖。 广场舞、太极拳、慢跑、羽毛球、乒乓球、骑车等都是不错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合理用药 糖尿病有“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据刊发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中,仅有32.2%的患者在接受降糖药物治疗。 中国人比较喜食米、面等淀粉类食物,而“α-糖苷酶抑制剂”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段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和减少血糖波动,单用并不会引起低血糖。

α-糖苷酶抑制剂类就是一类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的口服降糖药,如阿卡波糖,其他口服药物还有短效磺脲类、格列奈类以及DPP-4抑制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