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灵感应该来自何处?在一本名为《A World Without Words》的设计类图集中,作者用采自生活中不加任何修饰的日常,向我们展示了:“当设计历史的标志与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事物相遇,便会产生源自现代主义原型的奇特发现。”这种灵感不需要任何语言、 任何形式。“

以简单的任意性,回应复杂的形式;以诗歌的幽默,产生引人注目的设计。”也许这就是作者想要通过这本书向我们传达的:好的生活,与金钱无关,和奢侈品无关。丰富并不意味着富有,而在于精神层面;设计也并不在于形式;一件好的设计,最终应该是看上去非常自然的。

这本书的作者,便是当代工业设计界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新极简主义”运动先锋的贾斯伯·莫里森(Jasper Morrison)。

平凡至极

莫里森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设计学院,后创办了设计事务所Office For Design,开启了设计生涯。从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装饰物、法国拉图雷特修道院的椅子,到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有轨电车、FSB公司的1144系列门把手,莫里森的设计涵盖方方面面,它们无一不展现出他的设计哲学——平常至极。

在这个设计氛围日益浮躁和哗众取宠的年代,莫里森始终秉持“去华丽、见本质”的设计信条。作为一名设计领域横跨城市、家居以及电子产品的设计师,他从不以夸张的设计去吸引一时的注目,而是以独特的魅力赋予使用者回味和感动。

“真正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一般的,通常是那些最不引人注目的产品。这些早已融入生活的产品一旦消失,我们将无所适从。这就是Super Normal。”

正因为有这样的设计理念,我们才能看到如T1座椅系列这样,干净直白而又智慧幽默的设计。它们就像莫里森本人,以独特的简单和纯粹,带来了颠覆性的视觉冲击和使用体验。“设计的作用是提高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质量。”

莫里森的设计追求,在他与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合作的开创性展览——“平常至极:平常见奇” (Super Normal:Sensations of the Normal)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个展览展示了设计中较为“卑微”的一面,它们就像一个回形针、 一支笔,静静地存在于不起眼的生活细节之中;它们出自平凡,却位于空间和时间之外,代表着超常规现象,指向早已开始的未来。

平常见奇

莫里森少言寡语,一语中的是他一贯的个人特色。他也一直是Anonymous Design的支持者,从Super Normal时期开始,便致力于设计去标签化,希望使用者只为作品本身所吸引,而非设计师的名号。

选择项目时,莫里森会多方权衡。实践过程中,他以奉行简化、“少即是多”的行事方式著称。他主张以更缓和的方式对待消费者和设计,该思想贯穿了整个1980年代,也使他一举成为了设计界最受瞩目的设计师之一。

不过纵观他的设计作品,它们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眼美女”,初看你甚至会觉得它们没有多少设计感可言——无一例外地没有一丝一毫多余的装饰,单调、质朴、纯粹得近乎残酷。

为企鹅出版公司打造的可调节书立

▲为Flos设计的「Superloon」落地灯具

但这些简单如符号般的存在,却是莫里森的设计中最打动人的部分,因为它们来自生活的最基本需要,是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所以与其称他为一名设计师,也许称他为一位“氛围维护者”(atmosphere police)更恰当,毕竟他更在意的是设计如何影响环境和气氛。

莫里森的与众不同还体现在他对人际关系的关怀上。在这个人人沉迷于屏幕的时代,他坚持认为眼神的交流、深入的关系是必要的,所以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提醒那些还在浮躁中自我陶醉的设计师:在现实世界中,一件物品的价值在于其根本功能,而不是多余的设计上;设计应该是改善生活的工具,而不是吸引眼球的噱头。

▲简单直白的「Soap」

此外,莫里森从不使用代工,每一项都坚持亲力亲为。他沉迷于慢工出细活的设计之中无法自拔,并将之称作“慢设计”。他还一直坚守着实用、美观和耐用的设计宗旨,认为生活需要好的设计。

他曾在前述展览的同名著作《平常至极:平常见奇》中这样阐述:“所有不必要的设计都是污染物,在这个日益被‘设计’污染的世界,我们要还原事物本来应有的样子,设计那些具有内在永恒性的产品。它们不会对环境形成干扰,并能营造良好的气氛。”

他对永恒的追求也渗透在设计与生活中。在他的镜头下,琐碎的日常拥有了别样的趣味,岁月的寻常细节仿佛成为了永恒的代名词。

“设计哲学的核心,应该是做一些美好的东西,让生活变得更好。世上的事物分为天然和人工两大类,设计的意义在于找到合用的形式,这才是‘超乎寻常’。”

撰文 - 马维

编辑 -CHIHO

本文版权归周末画报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也许还想看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