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1976年4月,在黄庭利从山东老家返回黑龙江农场的途中,不幸被火车轧了腿,从此,黄庭利落下了残疾,成了瘸子。所谓“盲流”就是一群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由于这种特殊身份,他们彼此之间都有意无意地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从此,黄庭利的名字不再被人提起,取而代之的是他的新绰号:“黄瘸子”。

他是电影《天下无贼》中黎叔的历史原型。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同时也是直到现在以来唯一一位因为在火车上盗窃个人财物被判死刑的罪犯。
他就是黄瘸子。
黄瘸子本名叫做黄庭利。他出生在山东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面子女众多,他并不起眼。自小就不爱学习他小学还没有毕业就早早地辍了学。离开学校的生活就是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和他们一样在土里刨食。饶是这样,单靠种地,在地少人多的山东农村,想吃饱肚子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1969年,23岁的他像祖辈一样,为了生计,闯了关东,从老家山东千里迢迢地来到了冰天雪地的黑龙江。凭着一把子力气,他辗转于黑龙江各个农场之间,干的还是种地的活。只不过,说起来好听点,叫做农场职工。就其本质而言,还是农民。如果事情按照这样继续顺利地发展下去。黄庭利的人生剧本已经写好,就这样在农场一直干下去,娶个媳妇,生几个孩子,然后终老一生。
然而1976年4月,在黄庭利从山东老家返回黑龙江农场的途中,不幸被火车轧了腿,从此,黄庭利落下了残疾,成了瘸子。铁路有关部门对此的解决方式是,“按照规定”为他安装了假肢,给了一笔赔偿金。今天的我们都可以想象的到。在那个年代,给他安装的假肢简单得可笑,给他的那笔赔偿金,数目少的可怜。
对此严重不满的黄庭利开始了不断地上访告状。然而结果都是两个字:没用。渐渐地,黄庭利开始在哈尔滨火车站和一群盲流混在了一起。所谓“盲流”就是一群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由于这种特殊身份,他们彼此之间都有意无意地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从此,黄庭利的名字不再被人提起,取而代之的是他的新绰号:“黄瘸子”。这群“盲流”搞钱的方式五花八门:平时有活的时候也干些诸如扛大包之类体力重活就是要饭,但是这些活很少,也基本上轮不到他们这些人干。更多的时候是装可怜向火车站里面的旅客要饭,不,更准确的说是要钱!要不了怎么办?要不了就骗,骗不了怎么办?骗不了就偷,偷不了怎么办,偷不了就抢。这已经不简简单单的是一个边缘人群的隐秘社会!群体了,这俨然已经就是一个违法犯罪的犯罪团伙了!
这些来钱方式中性价比最高的莫过于偷了,然而偷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小偷们各自之间也是互有“地盘”的,像“黄瘸子”这种“新人”由于“技术”不行,又是残疾人,经常被“同行”看不起。黄瘸子发誓要“奋发图强”,一次,他偶然认识了的据说是解放前专业“吃大轮”(就是专业在火车上偷盗乘客财物)的“高人”,专门跟他学了两年之久。“出师”以后,黄瘸子便回到了哈尔滨火车站。向这里的“老大”发起了挑战在一定时间内,谁偷得多,谁就是老大。 于是,黄庭利凭借自己的一身“本领”稳稳坐上了哈尔滨“偷界”的第一把交椅。这以后,有很多小偷都开始投奔他,没过多久,他手下就集聚了90多人。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没有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甚至连银行卡都没有普及。本着穷家富路的传统思想,人们坐火车出行的时候往往都携带大量现金,这就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瞅准了这个机会,黄瘸子把手下这90多人分成了三队:
鬼队——主要在京广铁路北京到新乡之间作案
南下支队——主要在河北、山东一些县城的农村集市上作案
北上支队——主要在哈尔滨至大庆、北安区间作案
三队人马定期轮换甚至互相掩护交叉作案,涉及当时全国13个铁路局的36趟列车,7省3市的30多个县。如此嚣张大规模作案,终于招致了警方严厉的打击。为了侦破此案,国家动用了多达17个省的警力。
1984年7月,以黄瘸子为首的盗窃团伙的90多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被警方缉拿归案。
1986年9月,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黄瘸子死刑,立即执行。
随着一声枪响,结束了黄瘸子罪恶而有传奇的一生。而黄瘸子这个名字也随着这一声枪响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