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里,学校和家长总告诉我们要做有毅力的孩子,要坚持不要放弃。但是印象里这两句是吃苦和受罪的代名词。因为要跟内心那个偷懒的自我做斗争。而那个努力的目标与不放弃的方向,是大人决定的,我们还是懵懂的只能顺从。 只是在后来,在坚持的努力学习之后,感受到了坚持的价值,才明白了当初父母教育的目的。 等我们长大成为父母,再把这句教给孩子的时候,孩子不太能听得进去。因为现在的孩子并不苦,为什么要孩子吃这个苦呢? 记得小的时候看过的电影阿甘正传,记忆中电影里那的阿甘就是一直跑一直跑。然后在坚持跑步的过程中,他认识了不可思议的人,学会了了不起的技能,有了非凡的经历。 记得《阿甘正传》里的一段对话:“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意思,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

阿甘是有点笨笨的,但是他一直在坚持做那个有点笨,却非常努力的自己。 有句俗话,有钱难买我愿意,代表了凡事要以自我的意愿,以自我为发心,是我自己的选择。不是被别人要求的。没有人愿意被勉强,所以,父母如果你希望孩子有坚持的优点,不是家长你愿意,而是要你的孩子自己愿意。 当我们希望孩子有坚毅的品格,期望孩子成为卓越的人才,首先要是引导孩子走向他/她愿意的那条路,然后陪他/她一起坚持走下来。 01 卓越=热情+坚持 为什么热情如此重要呢?如果说坚持是一种状态,那么热情就是驱动坚持的燃料。没有热情的坚持,还不如不坚持。 还记得阿米汗的那部《摔跤吧爸爸》吗?它有一个更燃情和励志的原型故事。阿米尔·汗饰演的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确有其人。四个女儿中有三个是未来世界冠军。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印度,女孩们为了摔跤剪的短发曾遭受了多少指点和非议,为了摔跤穿上的短裤又被多少同学嘲笑白眼。在同龄女孩早早家人生儿育女时,他们在赛场上拼搏、厮杀,山河荣耀都是这样寸步不让赢回来的。 坚持下去的意义是什么呢?是曾经的你善待以后的你,是过去的你保护了未来的你。坚持的意义,不只是一个结果,它会让你看到你比你想象中更有力量。当然你可以选择放弃,选择在平庸的人生里安稳度日碌碌无为,可有一天当黯然的你被别人光彩夺目的人生照亮,刺伤双眼,无处可逃时,你应该想到你曾经也有耀眼的机会。 你的努力并不是没有用,你的努力并不是没让你成长,你的努力是在让你自己扎根。即便再小的事情,只要可以坚持做下去,那就注定成为英雄。对坚持这件事来说,更重要的不是短期的强度,而是长期的耐力。成就卓越需要热情与坚持,二者缺一不可。做你所爱的事,并持续地去爱。 02 爱与坚持,相互促进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有朋友黯然地对我说:“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也见过不少年轻人,在不停地寻找自己的“真爱”,却最终迷失在寻找中。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份工作,其中的一切都是你喜欢的,但是研究发现,工作与个人兴趣的匹配度越高,我们就越能发自内心地努力,并获得幸福感。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原本以为“真爱”的感觉,是寻寻觅觅之后的一瞬间:“哇!我找到了!”。然而,走访了众多热爱事业的成功人士之后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是对某件事坚持了一段时间、深入地投入之后,热情和兴趣才会越来越强烈。凡事浅尝辄止,到处“种草”,“真爱”是不会发生的。换句话说,爱与坚持,是相互促进的。越坚持,越热爱。没有最初的喜爱,也不会有之后的坚持。但没有持续的投入,就不会有更深的热爱。对于已经尝试了很多却仍然迷失的人来说,需要的不是继续寻找,而是在一件事上持续投入和坚持。也许你投入之后就会发现,你所热爱的不在“远方”,就在你的眼前。 03 寻找和“试错”,依然重要

有一件感兴趣的事,并一直坚持下去,就会越来越喜欢,成为“真爱”吗?那可不一定。寻找和“试错”的阶段,也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就像结婚前常常要谈几段恋爱一样,探索和尝试的过程,能帮助我们发现,什么是更适合自己的。对于早期培养兴趣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广泛尝试更加重要。孩子们不关心未来的成功,更关心当下的快乐。因此,秉持坚毅作风的,却呼吁天下父母,鼓励至关重要。尤其在刚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孩子们更需要鼓励和自由,才能弄清楚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研究发现,专横的父母和老师,会削减孩子们的热情。充满热情并积极鼓励的导师,对发展孩子的兴趣起到很大作用。 04 坚持之道,刻意练习

父母之道,在于平衡。一方面要鼓励孩子们在感兴趣的事情上,坚持投入一段时间的努力,然后再谈“喜不喜欢”。另一方面,也要给孩子们自由,让他们广泛的尝试,才能找到孩子们愿意为之长期努力的方向。孩子们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难事”,但要承诺坚持一段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不能放弃,之后可以选择退出或继续。 天赋×努力=技能技能×努力=成就 通向成就的道路上,成倍的努力坚持是绕不过去的。那么如何坚持呢?很多人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即在一件事上投入的时间达到1万小时就会成为这件事的专家。 事实证明,1万小时定律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坊间有些厨艺达人,并没有真的做过1万小时的饭菜,却厨艺精湛。然而,更多普通人做饭远远超过了1万小时,但并没有成为名厨。所以,对于坚持这件事来说,投入足够的时间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练习的方式。 心理学家 Ericsson 的研究,告诉我们要想走向卓越,需要“刻意练习”。 首先,要专注于整体表现中的一个非常小的方面,设立一个改进目标。然后全神贯注地投入努力。最后,积极寻求外界的反馈,并不断进行持续改进,直到达到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高手们丝毫不会被负面反馈打击,反而会主动寻求负面反馈,并努力改善和提升自己。这样的心态,我们普通人同样是可以学习和培养出来的。刻意练习是件苦差事,总会有回报的。首先,经过刻意练习实现技能的提升,会带来成就感,并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兴趣和热情。而且,随着刻意练习的增加,一种神奇的“心流体验”也会不断地造访。心流出现在面临高水平的挑战而且自己认为能“应对自如”的情况下。很多音乐家、画家、运动员都体验过这样的感受:“仿佛自己不存在,无需思考,只是行动。时间一晃而过,一切都那么美好。” 坚持刻意练习的不二“法宝”,就是培养习惯。大量研究发现,当你养成每天固定时间和地点练习习惯时,自然就会坚持下去。 有一位作家,记录了161位艺术家、科学家和其它创作者的普通一天,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每天习惯于用数小时进行刻意练习。了解了心流的美好体验,和培养习惯的“法宝”,下面需要做的就是付诸行动。无论是多么美好的理想,优秀的创意,或喜爱的事业,实现的必经之路都是:坚持练习! 05 关键是如何面对失败

什么是成长型心态呢?这取决于我们面对失败的态度。面对挑战和失败,具有成长型心态的人,会认为自己可以做的更好。相反,具有固定型心态的人,会将这些解读为“我不行”的证据,认为自己不够好。不管你认为你能或不能,你总是对的。 成长型心态和固定型心态的人很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在内心深处是否相信,自己真的可以变的更好。那么,两种不同的心态是如何形成的呢?成长型心态的研究者 Carol Dweck 教授认为,一个人的心态取决于他个人的成败经历以及他周围的人反应。 研究发现,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被赞扬“聪明”而不是“努力”的孩子,会更容易具有固定型心态。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表现只和先天的“不可改变”的因素相关。即使很多父母和老师已经学会了夸孩子“努力”,但是我们内心对“聪明”的偏爱,也会从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行为流露并传递给孩子。 所以,只要相信改变真的可以发生,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出“成长心态”。对于家长来说,与其指望用学来的“成长型话术”去教出一个“成长型”孩子,不如先从自己开始,做一个有成长型心态的人。

你的坚持,总会有人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