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多年前,隋炀帝杨广开挖大运河,连通中国南北的水运大动脉形成,山东临清成为了一座运河城市。
滔滔运河水流淌不息,见识过大世面的临清人,用包容的胸怀接纳着八方来客,也让这座千年古城有了放眼天下的大气。
在会通河畔,有一座中国仅存的运河钞关旧址,它是明清中央政府督理运河漕运税收的机构。明朝时期,朝廷弃海运专漕运。到了宣德四年,户部发现淮安、临清、天津等几个运河城市往来都城北京的货运量,比以往多了好几倍。为增加收入,朝廷决定设立运河钞关,对这些城市按年定额征税。
临清运河钞关正式建成。明万历二十三年,户部主事李梓来到临清管理钞关。他发现运河上等候过关的船只乱成一团,全都拥堵在闸口。秋季的运河上可以达到上万条船,南方的粮食作物正好成熟,到秋天都集中上北运。
由于运河落差大,水量分布不均,明政府在运河临清段由高及低修建了四十多座闸。落闸蓄水,提闸放水,就能确保船只一级级过关。时值南粮北调正忙的秋季,众多漕船急盼通关赶路,但不少官船却利用特权先行,严重影响了漕船通行的效率。
为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李梓做出了一个新的规定,漕船先行,保证经济的命脉,然后再走商船,商船繁荣经济,最后走官船。李梓让漕船先行的办法实施后,船队堵塞混乱的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繁忙时,长长的河道里,一百多支船队整齐排列,首尾相接长达十几里,场景蔚为壮观。站在运河上看秋天的船只帆船如林的景象,有一景叫“汶水秋帆”。
当时,明王朝为鼓励船户参加漕运,允许漕船可以带一些南方的特产沿途销售。从北方放空返回时,也可以带一些物产进行买卖。针对这种现象,李梓又有了新的主意。李梓为这些船员、运粮食的员工设立了一个交易区,不用交税,赚点钱,弥补船员的工资。
在李梓等一批官员的开明治理下,临清商贸往来愈加繁忙。到明万历年间后期,临清钞关征税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运河钞关税收的四分之一。应“运”而生的临清,在明朝时发展至鼎盛。在这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里,南来北往的货物都要在这里中转,临清也与苏州、杭州并列,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商埠。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两次进京,都在临清停留。在《利玛窦中国札记》里,他记录了第一次到达临清的情形,“临清是一个大城市,很少有别的城市在商业上超过它,不进本省的货物,而且还有大量来自全国的货物,都在这里买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