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自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新华网、中国改革报、中国电力报、南方都市报等10家媒体记者用笔和镜头记录了西电东送之旅的点点滴滴。“西电东送”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为了向“西电东送”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自主掌握直流输电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电网仿真实验室于2003年开始建设,2004 年投入使用。

4月29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之南方电网西电东送采访在海口落下帷幕。

来自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新华网、中国改革报、中国电力报、南方都市报等10家媒体记者用笔和镜头记录了西电东送之旅的点点滴滴。

(图片来源:中国电力报)

南方电网承载着西电东送的责任和使命

不断向南方五省区传输能量、传递光亮

在为期十五天的采访中

媒体记者们前往南方五省区

调研采访南方电网公司落实国家西电东送战略、

助推东西部协同发展、

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动实践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之西电东送采访路线图)

从人有我无,到领跑世界

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走过了怎样的坎坷历程?

获得了哪些成就与壮举?

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跟随媒体朋友们的脚步与路线

一起走进这条“硬核”西电东送“长征路”吧~

广州

看点1:

国内外配备水平最高的电网仿真实验室:

“西电东送”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为了向“西电东送”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自主掌握直流输电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电网仿真实验室于2003年开始建设,2004 年投入使用。

南方电网首席技术专家,南网科研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饶宏表示,南方电网仿真实验室是目前国内外规模最大、应用功能最强、配备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仿真实验研究基地之一,实验室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实时数字仿真系统。

看点2:

“中国直流输电第一人”在电力行业耕耘五十载:

在业内有着“中国直流输电第一人”称号的李立浧,迄今已在电力行业辛勤耕耘50载。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西电东送关键技术、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建设大电网现代仿真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表示,在一开始没有国外技术资源支持下,中国的电力科技人员只能自力更生,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进行技术研究。

贵州兴义

看点3:

走进西电东送的发源地:

30年前,在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天生桥二级电站建成,擎起了西电东送第一面大旗,这是西电东送南路工程第一个电源点,也是西电东送的发源地。

截止3月底,天二电厂累计发电量1518亿千瓦时,全部输送到东部地区,相当于节约6000万吨标准煤,减排1.5亿吨二氧化碳。

云南罗平

看点4:

鲁西换流站创世界同类工程最好运行纪录:

鲁西换流站是世界上首次柔性直流与常规直流组合模式的工程,其总体水平、重要技术经济指标均国际领先,标志着我国柔直技术应用已完全满足商业运行要求,也标志着南方电网公司率先自主掌握了柔性直流运维的关键技术。

2018年,鲁西换流站工程利用小时数超过5000小时,能量可用率超过95%,创造世界同类工程最好运行纪录。

这项工程之所以叫“背靠背”,是因为就像两个人背对背坐着,彼此做事不受影响,而不是绑在一起,这就相当于在云南西电东送的通道上加了一个安全阀,当一方出现故障可以立即切断,避免大面积停电,提高主网的供电可靠性。

云南楚雄

看点5:

探访“世界第一站”——楚雄换流站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800kV直流输电工程——±800kV楚穗直流的送端站,也是我国第一个特高压直流输电自主化示范工程,楚雄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站”。

世界第一台投入运行的正负八百千伏高端换流变,总重量达520吨。

据了解,西电东送送电广东规模接近4000万千瓦(受端),相当于在广东少建了40台百万机组的火电厂,减少了20余个百万机组的大烟囱,为广东省电源建设节省用地800万平方米。

云南昆明

看点6:

拥有五个“世界第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

电压越高的输电线路,输电塔架和线路离地面的高度就得越高。那么,在几百万伏的西电东送线路上,这个高度到底要多高?特高压工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空气间隙放电特性观测试验”为合理经济的工程设计提供指导⬇️⬇️⬇️

据了解,已经有5项国际标准,是从特高压工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走出去的,大大增强了我们的电力技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看点7:

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工程:

昆柳龙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也称乌东德工程)是世界上首个特高压混合直流输电工程,世界上首次采用±800千伏、500万千瓦柔性直流,是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也是电力行业重大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目前,现场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中,按照计划,工程将于2020年建成,建成投产后的乌东德工程将推动我国在柔性直流这一电力技术前沿领域取得世界领先。

看点8:

500千伏漫昆线巡线体验:

500千伏漫昆线位于云南安宁市海拔2600米的山上,根据当地气候、地形条件,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高原巡线团队初步形成了“人巡+机巡”立体运维模式,利用新设备、新科技,进一步提升西电东送大通道的安全稳定水平。媒体朋友们来到漫昆线,体验了一把巡线工人的日常⬇️⬇️⬇️

贵州六盘水

看点9:

揭秘电网融冰“黑科技”:

走进南方电网防冰减灾重点实验室,运维人员分享他们如何利用“高大上”的设备做防冰技术实验,为五省区防冰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保障西电东送电力通道的安全畅通⬇️⬇️⬇️

广西南宁

看点10:

广西电网2018年实现清洁能源全额消纳:

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坚持低碳发展、绿色发展,2018年实现清洁能源全额消纳。今年第一季度又迎来“开门红”,实现了“零弃水、零弃风、零弃光”,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0.5万吨标准煤,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广西力量。

广州

看点11:

清洁电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产物,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三年来累计完成西电东送电量6156亿千瓦时,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达85%,组织开展省间交易58次,省间市场交易电量698亿千瓦时,总用电费用降低40亿元。

南方五省区省内市场化交易电量达7580亿千瓦时,为电力用户节约用电成本达673亿元。三年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化交易累计释放改革红利超700亿元。

广东佛山

看点12:

世界一流智能电网示范区:

记者们来到广东佛山供电局智慧营业厅和智能电网示范体验中心,并参观中心里的精略领航、探索实践、创智鼎新及溢彩未来4个展区,其中精略领航区主要是从国家、南网、广东电网、佛山供电局四个层面介绍智能电网的建设背景;探索实践区主要展示金融高新区智能电网的建设情况;创智鼎新区主要从发输变配用五大环节展示智能电网发展的新技术及互动体验。

深圳

看点13:

“五优”服务对标国际最高最好最优标准:

西电东送投产的两条通道直接落地深圳负荷中心,每年供电量占到深圳的三分之一多,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供重要的能源保障。

作为“深圳速度”的动力之源,深圳供电局紧跟城市发展脉动,推出了“五优”服务措施,助力深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海南海口

看点14:

海南自贸区的坚强电力支撑: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西电东送采访活动的最后一站来到了海南联网二回工程现场。海南联网二回工程是我国第二条500kV超高压、长距离、大容量的跨海联网工程,单根海缆长32公里,是世界上单根最长的500kV交流海底电缆。该工程预计4月底投运,对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将起到重要的能源保障。

(海南联网二回工程现场。宋超 摄)

海南联网二回建成后,将具备与广东甚至云贵地区进行电力互送、调剂海南电力余缺的能力,海南有条件纳入西电东送大动脉,优化能源结构,共享经济发展,发挥经济和环保的作用。

(海南联网二回工程现场。宋超 摄)

4月29日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南方电网西电东送主题采访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结束了为期十五天的采访活动

随行的记者们亦是积累了颇多感触

谭联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这次学到很多电力知识,了解了电力行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付出的努力,那些为了中国电力事业付出一生的前辈们太了不起了。

王忠耀

光明日报记者

以前知道西电东送是国家战略,但是停留在理性认识层面。现在深入到南方电网的各个单位,亲身体验发输电过程,了解工程建设的整体情况,对浩大的工程有了更加生动的了解。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笔,记录这样的时代。

刘玉坤

中国日报记者

15天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南网精神”。从博士技术专家到一线巡线工人,他们的工作状态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使命感,一种激情,一种“我的工作是为千家万户送光明”的激情。他们就一个技术问题可以讨论到凌晨两三点,可以在一片荒芜之地从零开拓时毫无怨言。我觉得这样的一种精神在当下是很可贵的。我感悟到很多,也学习到很多。

瞿剑

科技日报记者

一线运维人员经常把运维过程中发现的设计不太符合实际营运的这些东西,能够反过来在运维当中弥补这些缺陷,这样实际是完善了设计,这是南网给我很深的印象,这对西电东送无论是设备还是总体集成的运维效果来讲有了一个可靠地保障。

李晓喻

中新社记者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全都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吴昊

中国改革报记者

看到我们国家有一代又一代电力人的努力之下,我们的技术一次又一次的飞跃,现在已经进入国际引领的状态,所以也是很激动的。

王怡然

中国电力报记者

我是中国电力报记者,经常在我们的报纸、杂志上看到“万家灯火,南网情深”这八个字,在之前,这八个字对我来说是一句口号,印象很深刻。经过这十五天后,我发现这句话是我们巡线工人脚下的每一步路,是电力科技人员手中的每一张图纸,是调度人员的每一个操作,每个人都在身体力行诠释这句话。

黄怡亮

中国电力报记者

15天,随着采访不断走深,西电东送国家战略这一抽象的名词,在我心中一点点具象化:它是一条条高压输电线、一座座逶迤的铁塔,是一张张可爱的电力工人的笑脸,是此时的万家灯火;它更是一代一代的电力工人砥砺奋进,探索创新走出的电力自主化道路,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崭新中国名片…

致敬时代,致敬可爱的电力人,敬畏每一度电。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南网传媒全媒体编辑:张宇璇 林丹丹 刘仰奇 甘丽莉 黄昕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张伟雄、何石 、宋超

部分内容整合自中国电力报、南方电网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