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发生在关羽困守麦城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关羽和王甫。原文如下:

且说关公在麦城,计点马步军兵,止剩三百余人;粮草又尽。是夜,城外吴兵招唤各军姓名,越城而去者甚多。救兵又不见到。心中无计,谓王甫曰:“吾悔昔日不用公言!今日危急,将复何如?”甫哭告曰:“今日之事,虽子牙复生,亦无计可施也。”赵累曰:“上庸救兵不至,乃刘封、孟达按兵不动之故。何不弃此孤城,奔入西川,再整兵来,以图恢复?”公曰:“吾亦欲如此。”

遂上城观之。见北门外敌军不多,因问本城居民:“此去往北,地势若何?”答曰:“此去皆是山僻小路,可通西川。”公曰:“今夜可走此路。。王甫谏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公曰:“虽有埋伏,吾何惧哉!”即下令马步官军严整装束,准备出城。甫哭曰:“君侯于路,小心保重!某与部卒百余人,死据此城;城虽破,身不降也!专望君侯速来救援!”公亦与泣别。遂留周仓与王甫同守麦城,关公自与关平、赵累引残卒二百余人,突出北门。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回军救援,却在半途中遭到东吴大军的围攻。关羽的部下逃亡大半,等到达麦城后只剩下三百多人。关羽决定率领关平、赵累突围,留下王甫和周仓守城。最终,关羽、关平、赵累兵败被杀,留守麦城的王甫和周仓自尽而亡。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王甫口中的“无计可施”, 意为没有什么计谋可以施展,比喻没有办法可用。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无名氏杂剧《施仁义刘弘嫁婢》第三折中的“使小圣展转彷徨;无计可施。”

关羽败走荆州,最终被东吴活捉并杀害,这一点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小说也是按照史料的记载进行了如实的描述。那么,跟随关羽一起经历这一场惨败的将领都有谁呢?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历史与小说有着很大的差异。

按照小说的描述,关羽的部将分别有关平、赵累、周仓、王甫、廖化等人。前四者都命丧荆州,唯有廖化因奉命前往上庸向刘封、孟达求援而侥幸躲过一劫。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这五个人当中有一位是小说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这个人便是周仓。

周仓这个名字尽管已是老幼皆知,但却是个子虚乌有的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这个艺术形象最早出现在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关大王单刀会”中,后来《三国志平话》当中也有他的故事。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元代出现的这位“周仓”的故事进行了加工和改编,于是便有了如今大家熟知的这一艺术形象。

除了周仓之外,关平、赵累、王甫和廖化这四人在历史上倒是真是存在的,不过除关平与关羽一起遇害之外,其余三人的经历与小说的描述有所不同。首先说说赵累。《三国志·潘璋传》载:“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由此可见,赵累是关羽军中的一位高级将领,与关羽、关平二人一起被俘。不过,他究竟有没有与关羽父子一起被杀却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因此,只能视为下落不明。

小说中提到的因前往上庸求救而躲过一劫的廖化,他的真实经历与小说也大不相同。《三国志·廖化传》载:“(廖化)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这也就是说廖化并没有前往上庸求援,而是与关羽一起被俘。不过,他并没有被杀,而是假意投降,最终带着母亲成功逃脱。

最后来说说王甫。按照小说的描述,王甫留守麦城,最终坠城而亡。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他不但没有自尽,反倒奇迹般地躲过东吴大军的追杀,最终回到了刘备的身边。《三国志·杨戏传》称:“(王甫)还为荆州议曹从事。随先主征吴,军败于秭归,遇害。”由此可见,王甫并未死在麦城,而是在夷陵之战中阵亡。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