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说实在的,诸葛亮在识人方面显然是远不如刘备的,至少刘备在用杨仪的时候有保留,在对马谡的时候,也是一眼就看出了马谡的缺点。诸葛亮看走眼的第三位当属杨仪,这杨仪原本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靠了襄阳太守关羽,并被关羽任命为功曹,后关羽派他为信使西行去见刘备。

诸葛亮是历史上的一代奇才,可以说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外交家、文学家、发明家、书法家等等;而且诸葛亮在看人识人方面也是极强,一生提拔了很多人才。但是诸葛亮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而这里就来盘点下,诸葛亮一生看走眼的三位“庸才”。

TOP、3 杨仪​

诸葛亮看走眼的第三位当属杨仪,这杨仪原本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靠了襄阳太守关羽,并被关羽任命为功曹,后关羽派他为信使西行去见刘备。这杨仪还是颇有些才干的,刘备和他一番交谈后,对他很是欣赏,于是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在刘备称汉中王时,杨仪被任命为尚书。

但是杨仪有才归有才,但心胸却不咋地,说得好听是恃才自傲,说的不好听那就是狂妄;在刘备准备伐吴时,杨仪就因和刘巴交恶而被改任遥领弘农太守。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怜其才,于是又启用了杨仪,并任用他为参军,代行相府事宜。诸葛亮多次出军,杨仪总是帮他制订规划,筹措粮草,做事不用过多的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

在诸葛亮北伐时,杨仪和魏延就是诸葛亮最得力的左右手,但是这两人都是恃才傲物之辈,所以两人关系自然不好;在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矫诏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特大,理当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但没想到诸葛亮安排接替职位之人是蒋琬,心胸狭隘的杨仪顿时就爆发了,经常口出怨言,最后下狱,自杀身亡。重用一个心胸狭隘之人,只能说,要么蜀汉无人,要么诸葛亮没看出来。

TOP、2 马谡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谡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马谡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因而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

但诸葛亮不仅没听刘备的遗言,在大权在握后反而是更加重用马谡,让马谡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 这马谡也不能说没才能,在诸葛亮去平南中的时候,马谡就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后来在诸葛亮大举北伐的时候,原本一切顺利,兵锋直指中原,曹魏岌岌可危。

当时有久经战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议论者都说应该以这些人为先锋,而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结果是众所周知的,马谡谈兵论战可以,但自身却从未真正上过战场,连犯多个兵家禁忌,以至于被张郃所破,如果是在平时也就罢了,但马谡丢失的是街亭却是诸葛亮北伐的粮道和退路,以至于诸葛亮不得不撤军,北伐失败。

TOP、1 姜维​

但是要说诸葛亮最看走眼的,却是姜维,或许很多人会表示不服;因为在记载之中,姜维一直都被称为忠臣名将;而姜维也的确有能力有天赋,否则也不会让诸葛亮费尽心思的“挖墙脚”。在得到姜维后,诸葛亮那是喜不自胜,赶紧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而且还特地给蒋琬写信,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并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

后迁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遗命姜维次于魏延断后,但魏延不愿意听从杨仪调遣,率军从别道率先撤退,姜维就率军击退了试图追击的司马懿。回到成都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姜维一直想继承诸葛亮的遗愿,挥兵北伐,但都遭到拒绝;直到陈祗掌权后,姜维才有机会一展胸中抱负。

这陈祗是个什么人呢?他就是个弄臣,他支持姜维北伐,只是想获得姜维的支持而已;但事实是什么样的呢?姜维北伐虽然战绩不错,但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利益,空耗国力;不仅如此,姜维掌权后,还改变了魏延曾经在汉中的防御部署,想法很美好,但却没有实质性作用。所以有人说,真正最应该对蜀汉灭亡负责的人是姜维,这么说也没错。

诸葛亮的确是历史上的一个传奇,而且是后世无数人的偶像;但说实在的,诸葛亮在识人方面显然是远不如刘备的,至少刘备在用杨仪的时候有保留,在对马谡的时候,也是一眼就看出了马谡的缺点。当然,在蜀汉,在识人这一点上,还数庞统最强,在跟随刘备之前,庞统在江东就因识人而名噪一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