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城君原创的第1157个城市故事

  66岁的陈家宁,

  每天早上4点准时起床,

  6点开始熨烫今天要穿的衣服,

  7点出门,坐一个半小时地铁到店里,

  9点准时开始工作。

  陈家宁是定制西服的老裁缝,

  来上海茂名南路开店有16年了。

  严苛的自律背后,

  是他50多年恪守的职业原则:

  “裁缝需要标准,国际标准。”

  

  上海茂名南路门店里,陈家宁在柜台上展示裁剪技巧。张栋 摄

  

  当代款式的西服,

  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

  迅速在全球精英人群中传播开来。

  可能你的左手比右手长,

  左肩比右肩高,

  你的头习惯往右偏……

  总之,你的身体不会完美,

  但通过垫肩和腰线的调整,

  你也能拥有完美的身型。

  

  每一个地方的人追求的西服风格都不一样,英国严谨,美国随意。

  

  要想西服发挥神奇功效,

  合体是大前提。

  过大,像偷穿爸爸衣服的孩子,

  太窄,又给人紧绷的小家子气。

  就算用上英国顶级毛料,

  配合最精细的缝制手工,

  如果裁剪不好,

  穿在身上不贴合,

  在陈家宁眼中,

  那也不是好西服。

  

  电影《永无止境》里金融新贵的西服裁剪精良,和保镖的廉价西服形成明显对比。

  

  走进陈家宁的店里,

  定一件西服外套和一条西裤,

  陈家宁会拿着卷尺,

  在你身上熟练地比划两三分钟,

  仔细量出10个身体部位的尺寸,

  就算是衬衫也需要5个数据。

  从布料选择到量身定制,

  再到打版裁剪制作,

  经过两三次试衣,

  上身进行最后的修改。

  定制一套西服的过程,

  有时更像是交换一个承诺:

  既然你选择了这里,

  我就用完美和满意回报你。

  

  客人第一次试衣,所穿的是用布料临时拼接的“毛壳”,只缝一边袖子,方便调整衣袖的宽窄和长度。

  

  一件外套一穿上,

  领口贴住颈,肩往前服帖,

  无论一天中跟多少人握手,

  都跟身体自然地贴合,

  不留下过多的褶皱。

  至于驳头,

  就是领子向外翻折的部位,

  不是硬板板的直上直下,

  而是沿着胸肌起伏,

  勾勒出男性的阳刚美。

  总之,你的身体,

  是定制西服的唯一。

  

  图/《了不起的工匠》

  

  一百多年前,

  十里洋场追逐着国际潮流,

  定制西服蔚然成风。

  来自宁波的红帮裁缝,

  更是家喻户晓的响亮招牌。

  10家西服店里,

  有6家是由红帮裁缝开的。

  在当时,女人以穿旗袍为得体,

  男人则以拥有红帮师傅定制的西服为荣。

  

  红帮裁缝曾为孙中山缝制第一套中山装。清末民初,不少裁缝为外国人缝制服装。老百姓管欧洲人作“红毛”,于是有了“红帮”的称呼。

  

  1940年代末,

  外国公司离开上海,西服业萧条,

  大批红帮裁缝南下谋生。

  追随客人到香港的裁缝里,

  陈家宁的父亲陈荣华是其中一位,

  50年代他开创了自家的西服定制店。

  后来陈家宁子承父业,

  并将父亲命名的W.W.Chan,

  更名为W.W.Chan & Sons,

  一直延续至今。

  

  图/《了不起的工匠》

  

  红帮裁缝的精神是,

  客人去到哪里,裁缝就跟去哪里。

  眼见中国内地西服市场的发展,

  而香港人力成本高,很难招徒弟,

  在2002年,久居香港的陈家宁,

  把父亲的手艺重新带回了上海。

  

  正统的红帮裁缝,

  父传子,传内不传外。

  无奈儿子在国外学的是哲学,

  不愿学习裁缝技术,

  陈家宁只好传承给工作伙伴。

  十几年来,

  包荣海依然感激陈家宁的知遇之恩。

  包师傅刚进这个裁缝店,

  很多人去跟陈家宁打小报告,

  说教会徒弟就没师傅。

  但陈家宁一点都没保留,

  把红帮的手艺倾囊相授,

  坚持“天下的饭,

  不是你一家能够吃掉的”。

  

  根据每位客人的尺寸来画纸样,是所有缝制环节最关键的,陈家宁也毫不保留传给徒弟。图/陈栋

  

  如今,包荣海是茂名南路店的驻店师傅,

  裁剪缝制手艺不在话下,

  还精通一门“识人术”。

  包师傅打量你一眼,

  能判断出你回家葛优瘫的姿势,

  晚上喜欢侧着睡哪一边。

  听你口音,

  能判断你来自南方还是北方,

  冬天穿西服要不要套棉裤。

  

  包荣海给客人试衣。图/克勒KK

  

  在完整地报出尺寸之外,

  包师傅还会用敏锐的眼睛,

  捕捉顾客身体部位的缺陷,

  默默在裁剪和缝制上作出调整。

  包师傅说:“我们定制西服,

  是把人的缺点给遮盖掉。

  胸肌小要做得有胸肌,

  肚子大要做得有腰身。”

  大文豪莎士比亚曾说过,

  裁缝定义一个男人。

  不可能每个男人都有彭于晏的身材,

  但一套合体的西服,

  可以帮助人们扬长避短,

  穿出最自信的一面。

  

  包师傅用别针来调整。图/克勒KK

  

  西服的手艺,靠一代代裁缝的传承;

  西服的顾客,往往也是代代相传。

  电影《王牌特工》里,

  特工叔叔把同袍的儿子带到裁缝店里,

  教导这个年轻人何为绅士应有的衣着和举止。

  

  穿西服的科林叔瞬间把穿休闲装的男主秒成了渣渣小跟班。图/《王牌特工》

  

  同样的,去找陈家宁做西服的,

  经常有父子组团过去的。

  有些顾客的爸爸去世了,

  儿子把爸爸的西服拿过去,

  问“能不能改了让我穿,我想纪念他”。

  店里有一个房间是档案室,

  开店第一天起,来做衣服的每一个人,

  他们的身形尺寸,历次的服装纸样,

  都被精心保存着。

  一套定制西服里,

  蕴藏着一生的联系和承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一个打工仔想做一套西服,

  要花两个月的工资,

  现在至少要八千块。

  而由陈家宁经手的西服,

  行情价在两万以上,

  订单排队好几个月。

  哪怕穿一次就丢掉的快时尚当道,

  很多人不太能理解,

  为什么要花一两万去做一套衣服。

  

  英国王储查尔斯不止一件西服有补丁。

  

  如果说高跟鞋是女人名利场的武器,

  那么西服就是男人驰骋天下的铠甲。

  这件“铠甲”是大写的“讲究”,

  彰显个人对自身品位和定位的认知。

  一件好西服能穿很多年,

  就算是英国查尔斯王子,

  也是破了就缝,缝了又穿。

  你第一次“双十一”剁手买的衣服,

  有哪一件能穿到现在的呢?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