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田口廉也,日本佐贺县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2期毕业,日本陆军大学第29期毕业。“七七事变”时,牟田口廉也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军衔为大佐。

1937年7月7日当天,由于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未在北京,所以牟田口廉也成为了现场的最高指挥官,并由其下达了向中国守军开火的命令,他也就成为挑起“七七事变”冲突的罪魁。

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丧失了战场主动权,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德国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场攻势,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也为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

而日军大本营对此建议起初持反对态度,一些日军将领认为1942年可以轻取印度直取中东,但德国却指出攻击印度会师中东会打乱德军的部署,而现在英军已经大大加强了印度方面的防御,并准备积极反攻,而日军由于太平洋前线吃紧,在缅甸的兵力有限,此时日军应该在缅甸进行防御准备,而不是前出进攻印度,所以日军大本营起初并未理睬德军的要求。

不过以升任缅甸15军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中将,却积极主张发动这次战役,牟田口廉也是日本陆军中著名的少壮派将领,接替饭田祥二郎中将升任日第15军军司令官以后,一直想找个机会打一仗建立一些功勋,而其手下的各师团长们更是目空一切,认为日军强大无比英军不堪一击,用不着搞什么防御,15军从司令官到下面的师团长都极力主张进攻英帕尔,占领东印度的阿萨姆地区,认为用大约3个师团的兵力以及足够3个星期食用的粮食轻装奇袭,就可在短期内攻占英帕尔,日军用1个师团对付英军1个集团军绰绰有余,因此拼命鼓惑南方军司令部向大本营提出攻击英帕尔与科希马的建议,他们认为夺取英帕尔,不但重创英军动摇整个印度,还可以获得英军储存在英帕尔与科希马的大量物资,弥补缅甸日军作战物资的不足。

1944年1月7日,日军大本营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英军驻守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

在大本营下达作战命令前,15军就已经进行了动员,开始准备攻击作战所需的弹药等物资,然而15军上上下下普遍认定英军不堪一击,对物资准备根本没有下大力气,对后勤保障问题不仅计划不周,而且准备不足。担任进攻任务的第15军,直到向部队下达展开命令时,原定的后勤保障计划仅完成了18%。不但如此,15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们可能是对家乡的牛羊印象深刻,准备作战物资时,由于军马一下难以征齐,竟异想天开的用缅甸当地获得容易的牛、羊、大象甚至猴子代替,让这些动物驮上日军的弹药随部队出征,又驮运弹药又可充当口粮,一举两得,连干粮准备都可以省了不少。所以日军部队出击时,只携带了1—2周口粮、1.5—2个基数的弹药,牵了2万余匹马、牛和象,数千只山羊与猴子。他们计划用这些牲畜驮运物资并兼作食用,估计可支持一个月,至于尔后的后勤补给,只待“打下英帕尔,坐吃丘吉尔”了。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人的兵力,赶着作为肉食给养品的大批活牛、活羊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拉开了英帕尔会战的序幕。牟田口廉也站在钦敦江畔,口出狂言,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但是战役刚开始那些被抓来的牲畜就跑没了。

英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得知日军渡过钦敦江的消息后,迅即亲临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部。在听取了集团军司令斯利姆的军情汇报后,蒙巴顿决定:把钦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使日军的进攻部队远离自己的后方基地,日本军不仅要被迫背靠宽阔的钦敦江作战,而且还得完全依赖很不安全的丛林运输线。此外,盟军的空中优势不仅会保证可能遭到包围的一些英军部队的补给供应,而且还能轰炸日军的地面运输队,阻止其获得补给品。又由于雨季即将使一些干涸的河床变成汹涌的急流,日军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迅速取得胜利,否则就不得不面临一场灾难。

日军第15军全部渡过钦敦江后,随即兵分三路,以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主攻英帕尔,而第31师团负责正面突击。日军初期的进展比较顺利,3月28日,第33师团打到了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南部通道。与此同时,第15师团攻占了英帕尔至科希马之间的密宣,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北部通道。向科希马进攻的的31师团也打到了科希马的外围。

面对日军的两个师团已对英帕尔形成南北合围之势,驻守英帕尔地区的只有由斯库纳斯中将指挥的英军第4军的英印军第17师和第20师两个不满员师。斯库纳斯急电集团军司令斯利姆派兵增援,而集团军下辖的第15军主力尚在300英里以外的若开地区,从地面赶到需时3个星期。蒙巴顿立即向美国人求助,请求美军帮助空运部队。美方很快同意了英方的请求,从3月下旬开始把用于喜马拉雅山“驼峰航线”的45架“达科他”式运输机借给蒙巴顿使用。美国的“达科他”确实是救命恩物,这45架运输机满载着第15军之第5英印师及全部枪炮,从若开飞往英帕尔平原,协同第4军的部队保卫英帕尔。日军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形成了对英帕尔的南北夹击态势后,4月上旬,牟田口廉也决定以第33师团为主攻部队,逐步从东南向英帕尔推进。为了加强该部的攻击力量,他从山本支队调来坦克和重炮联队,又从新编入第15军的第53师团调来两个步兵大队增援,并亲临第33师团指挥战斗。4月10日,日军攻占了英帕尔东南面的伯莱尔公路上的谢阿姆山口,英印军被迫退守直接俯瞰着公路干线的坦努帕尔。

牟田口廉也认为胜利已经在望,又调集了一批新锐部队,企图在坦努帕尔突破防线。经过一连几昼夜的疯狂进攻,日军取得了一些进展,英印军的防线被迫向后移动。此时的牟田口廉也,确实已接近于突破对方防线。但是,他的部队经连日激战,疲惫不堪,官兵们缺乏给养,口粮从出发时的6两降到4两、3两、1.5两,甚至0.3两,战斗力大为下降。而英印军却大不一样,他们每天除了获得基本生活物资外,还能得到诸如香烟、甜酒之类的物品。英军的第一次攻势实际上是在1944年5月15日开始的,第17英印师第48旅楔入了日第33师团的后方,并在“铁定—英帕尔”公路上第33号里程石处修筑起工事。敌人暴跳如雷,把一切可用的部队包括后勤部队都一股又一股地投入了反扑。四天以后,日第15师团发动了一场疯狂进攻,但还是被击退了。随后,英印军第48旅向北推进到莫伊朗,他们经过激烈的战斗,在那儿设下了另一个立足点,威胁着日军第33师团的后路。 雨季很快就到来了,地面逐渐变成得泥泞难行。为了再尽最后一次努力,牟田口廉也决定变更主攻方向,向英帕尔以北迂回,企图从北面打入英帕尔。为此日军通过滑溜难行的丛林小道向前推进。

1944年6月10日,日军第33师团和配署的第15师团一部与英印第20师在丛林里迎面相撞,随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日军士兵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下和各级军官的督促下,忍着饥饿在连绵的阴雨中拼死战斗。1944年6月22日,他们竟奇迹般地闯过了英印军的堵击,冲出了丛林,打到了英帕尔的边沿。不过,此时他们已经没有力量发起攻击了。他们经过数月一系列苦战,打到了英帕尔英军的家门口,却发觉自己无力再迈进去,对日本人来说确实是件天大的讽刺。与英帕尔方面的战况相似,日军第31师团在科希马方向上的进攻也成了强弩之末。

随着雨季的到来,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军队的克星——伤寒,更是蔓延猖獗。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雨季的丛林就像是一 座蒸气弥漫的绿色地狱,那些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士兵一个个瘦骨嶙峋,成千成千死去。牟田口廉也感到他应当全线撤退了。

日军大象运输队

1944年6月25日,进攻科希马的日军第31师团司令官佐藤中将和那些忍饥挨饿、疾病缠身的官兵开始沿着一条山谷小路向乌克鲁尔撤退。乌克鲁尔是英军大规模强攻的焦点,因为它是日军在钦敦江和英帕尔之间的大规模山区基地,是在战斗开始以后迅速修建起来的。由科希马蜂拥而下的英军部队与从英帕尔向前突进的强大部队同时出发,并在预定时刻与其会师。

1944年6月22日,两支队伍好比钢钳的两只钳牙,在109里程石处将日军钳住。被钳在钳口里的是日军第15师团和在乌克鲁尔的印度国民军的一个旅,好几支日军纵队沿着各条通道,向日军的主要基地狼狈逃窜。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后来回忆当时日军的狼狈情形时说:“我旅置身于那些随带着大量伤病员撤退的日军部队及其最近的目的地——乌克鲁尔之间。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 1944年7月2日午夜,经东京大本营同意后,日本南方军司令部正式下达了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为了好听一些,该命令将这次行动冠以“退却作战”的名义。日军所谓的“退却作战”,实际上是一场真正的大溃败。当英军沿着铁定公路向钦敦江追击推进时,他们见到了战败者的全部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印度国民军日军为了不给缅甸人留下惨败的印象,特意在江西岸短暂休整了一下。一些人看见日军昂首挺胸的模样,还以为他们打了胜仗。

第31师团长佐藤幸德在发给空军同僚的电报中说:(一个月来)我们没有得到一发子弹、一粒粮食的补给。只能依靠夺取敌人的弹药粮草来继续攻击。……敌人不要说是弹药粮草了,他们的武装兵员都在我眼前降落。对此只能是感慨!感慨!由于完全没有补给,部下成批饿死,15军所有将领一致要求撤退,于是牟田口说了一句震铄古今的名句: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素食的。你们被无数的热带植物所包围,居然说自己缺乏食物?!

忍无可忍的佐藤带头抗命撤退,不光31师团,其他的师团也一起抗命,后来佐藤还在军法会议上大骂牟田口。牟田口大怒,当场撤了3个师团长的职,还把司令部的手下集中起来,流着眼泪训话:诸位,佐藤师团长违背军令,擅自抛弃了柯希玛战线。因为没有食物无法战斗,就擅自撤退。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吗?皇军即便没有了食物,也必须继续战斗的。没有武器弹药和食物就不能打仗?这决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么?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没有拳头的话,可以用脚踢的。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么?……不要忘记日本男子应该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的……)由于牟田口的训话时间长达1个多小时,营养失调的下属们因贫血而接连倒下。

在抓鱼的日军

而在作战显然已经失败之后,牟田口司令官来到了15军司令部,当着众多参谋的面,以小声对藤原参谋说了这样一段话:藤原,这次作战死伤了那么多部下,损失了那么多武器,作为司令官,我应该负起责任。如果我切腹自杀的话,是不是可以求得天皇和众多阵亡将兵的原谅呢?我想听听你的意见,请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藤原参谋看都没有看司令官一眼,以激昂的语调说道:自古以来,口头上喊着要死要死的人从未有过真正想死的。如果司令官和我商量关于自尽的事情,作为下属幕僚,在形式上我不得不制止您……只是,如果您真的感受到了作为司令官的责任,想要以死谢罪的话,那么请在没人的地方悄悄地切腹,谁都不会阻拦您。请您毫无牵挂地自尽好了。

根据统计,日军伤亡达6万多人,英印军伤亡仅1.6万人。此时,中国远征军也在缅甸发起反攻。之后,日军再无能力进攻印度本土。至9月初,日军第15军在钦敦江西岸已没有一兵一卒,半年前他们越过钦敦江发起的英帕尔战役,就这样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在日本历史学家半藤一利和保阪正康所著的《昭和の名将と愚将》一书中将牟田口廉也形容为愚将中的愚将。

战后,牟田口被盟军以战犯身份逮捕,不过没有被起诉,后被释放。他在东京开了一家料理店“成吉思汗饭馆”。虽然装作与自己无关,但英帕尔一直是牟田口的一块心病,在受到媒体采访时,他绝不放过任何为自己辩解的机会,甚至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在就卢沟桥事件请他做谈话录音时,还强烈要求增加关于英帕尔作战的内容。每当有旧部下去世,牟田口都会趁机在葬礼上散发为自己辩解的小册子,而如果有英帕尔作战战死者家属专门来找他,牟田口要么托病不见,要么提前溜走。

英军在战后总结这场战役时写道:“由于对后勤供应需要的估计不足,由于对英军部队战斗素质的估计过低,这就导致了日军的毁灭。”日军在战后总结这次场战役失败的教训时也承认,对后勤保障重视不够是造成这场劫难的重要原因,他们在英帕尔是打了一场“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