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住张家宅(六)

这是以静安张家宅为背景编织的小故事,故事中除了张家宅是真实的,人物与情节描述俱是真假混搭,张冠李戴,也不乏虚构,谨此敬告!

作者:耕农

(六)

自从到了上海以后,已经多年没回去了,哥哥姐姐很牵挂,中秋节要到了,哥哥写信来,盼我回去团聚,并说最好带女朋友一起来,我把信给小妹看了,当时她未置可否,隔了几天,她拎了大包小包过来,说是送给哥哥姐姐的,并告诉我,爸妈同意她和我一起去。

当我一踏上家乡的土地,心底的那股亲切感无法形容,那熟悉而又温婉的乡音,感觉人人都是我的亲人,让一个闯荡他乡的游子,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几年前离开家乡的那一天,我在码头边暗许心愿,不管在外面混的如何,请不要让我一个人回来!如今我回来了,身边多了一个人,我到家乡还愿来了。

一望无际的稻田金灿灿一片,在阵阵秋风的抚摸下,起伏着波浪,飘来丰收的清香,绿树成荫的圩村,河水环绕,有几只白鹅凫游,农户盖起的新楼,粉墙碧瓦,掩映在竹园果林,鸡鸭在树荫下觅食,水牛在河滩边吃草,乡村景色,寻常人家,让小妹看的着迷,她第一次来到农村,想像中,农村就是又脏又乱落后的地方,没想到竟然这样美丽,宛若世外桃源。一路上,她看着菜园里到处是瓜果菜蔬,那一根根吊着的黄瓜丝瓜,那躲在枝叶下面红红的西红柿和青嫩的茄子,那串串累累的扁豆在阳光下紫光发亮,她以为这里都是哥哥家的菜园,竟情不自禁去摘了起来,我连忙过去要劝阻,正在田里薅草的农家大嫂笑着朝我摇摇手,轻声问:“这姑娘城里来的?”我点点头,大嫂说:“随她去摘吧,让她高兴高兴,难盼来一趟,乡下这东西不稀奇的。”

农村实行了包田到户,农民的日子从此好过了,种田人如果谁家有个粮囤子,说明这家是吃穿不愁,哥哥指着厢屋里一个大粮囤子,说:“陈粮还没吃完,新米马上要上来了,以前是没粮吃犯愁,现在是粮食多的没处放犯愁。”丰盛的菜肴放满了八仙桌,嫂子一个人在灶披间忙的不亦乐乎,小妹从未见过农村的大灶,那种大锅米饭香城里人是闻不到的,她抢着要到灶间烧火,嫂子不让,说怕弄脏了衣服。

乡亲们听说我回来了,一个个端着钵大的饭碗,老远就大声叫着我,家里一下哄进许多人来,哥哥说, 过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我知道他们是来看小妹的,小妹也不认生,用上海普通话学着瘪脚的当地话惹的乡亲们哈哈大笑,一会儿就和乡亲们混熟了。

家乡有个诗意般的名字,叫荷花池,那天吃罢晚饭,小妹说要去看荷塘月色,我就拿着电筒陪她去看,一路听着秋虫低鸣,十分惬意,微风不时吹过,已有一丝凉意,沿着沟渠边的小道,感受着乡村的宁静,空气中弥漫着露水和泥土的气息,偶尔传来一两声狗吠,似乎给胆小的小妹壮胆。月亮就像悬挂在天幕上的银盘,洒下金色朦胧的光晕,毗连交错的圩村,浑然一幅天然水墨,点点灯光,像点缀在夜幕中的亮色,遥远而神秘。月亮好像落在荷塘里摔碎了,闪晃着光亮,肥硕的荷叶,摆着各自最美的造型,形影相伴,高低参差,舒展着身姿在微风里摇曳,荷花像位高挑颀长的少女,穿着美丽的晚装,清纯而典雅,散发着阵阵清香,似在迎候这两位不速之客。

忽然听到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小妹吓的哆嗦起来,挨着我不敢动,我用电筒一照,妈呀,不得了,一只黑乎乎的螃蟹足有四五两,正趴在路边草丛里吹泡泡玩呢,小妹一看,惊叫:“大闸蟹,”我忙示意不能响,抓螃蟹我是行家里手,轻轻走过去,手疾眼快,一下揿住蟹壳,不管它再如何蟹爪乱舞,也无法脱身了,我脱下背心,做个临时口袋,把螃蟹放进去,那一晚运气真好,一连抓了四五只,第二天,我们尝到了家乡的美味,蟹肉狮子头,豆腐毛豆蟹味羹。

日子过的真快,一眨眼假期就过去了,见面时难别亦难,和家人在汽渡口挥手告别,汽笛一声长鸣,船舷翻滚起白色的浪花,家乡在我眼前晃动起来,堤岸像一条巨龙盘亘,围护着盆景般的圩村,岸坡上三三两两的羊群,犹如蓝天上散落的云团,滩涂上一排排的老柳树,东倒西歪醉汉一样排立着,长出的新枝又给溜光的滩涂点缀上绿色的生机,渔船隐歇在港湾深处,老渔翁稳坐在高高的草棚下,撒下大网,静等鱼儿游进来,家乡在视线中渐渐远去,越来越小,最后成了远方的一抹,化成一缕乡愁。小妹孩子般偎依在身旁,悄悄说:“我以后还要来,这地方太美了,”我故意说:“如果还是没房子呢?”小妹望着我家乡的方向:“我不管,我要来看油菜花,这里的春天肯定很美,”我说:“那时候桃花红了,柳树也绿了,我们到家乡的堤岸上散步,看气势雄伟的跨江大桥,看扬子江上点点白帆。”船上有人哼起《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委婉低回,情景交融,我们也随着哼了起来,一船人也跟着哼了起来。

未完待续……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章节】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