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亚洲首富,全球华人首富,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他仅有小学文化的程度,却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让人羡慕不已。那么他成功的秘诀到底在哪里呢?前段时间,90岁李嘉诚宣布退休,卸任香港长和集团董事会主席一职,标志香港“超人”时代的正式结束。

提起“李嘉诚”这三个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作为香港开埠后第三任首富,他曾经是“香港梦”的代表,李嘉诚花了70年的时间,将一家默默无闻的塑胶厂构筑成价值千亿美元的商业帝国。他白手起家的传奇人生,一直都被人津津乐道。李嘉诚在童年时期生活艰难。在14岁(1940年),在中国,他和他的父母一起去了香港,并逃到富裕的舅父家。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因病去世。

01

李嘉诚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云经是小学校长,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跨海留学取得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爷爷还是清朝最后一科秀才。

1939年,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1岁的李嘉诚和家人辗转到香港,寄居在钟表大王——舅父庄静庵的家里。面对日益飞涨的物价,一家人生活愈加困难,父亲也因劳累成疾,郁郁而终。

面对父亲不幸病逝,作为长子的李嘉诚,被迫辍学肩负起家庭的重担,14岁开始投身商界,在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当起小学徒。由于不愿长期寄人篱下,他先后在五金厂做过推销员、跳槽去塑胶贸易公司,用了两年的时间升任总经理职位。

李嘉诚说,“我17岁就开始做批发的推销员,就更加体会到挣钱的不容易、生活的艰辛。人家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

李嘉诚面对社会激烈竞争的方式,就是“读书”。 从学徒时代开始,李嘉诚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坐在书桌前阅读西方杂志,还特意攒钱买了一本英汉词典自学英语。因为“知识改变命运”,是李嘉诚深信不疑的真理。

02

1950年,22岁的李嘉诚利用省吃俭用积攒的7000美元,在筲箕湾创办了长江塑胶厂。50年代,美国的塑料工业最为发达,李嘉诚在工作之余经常阅读美国塑料工业杂志《Modern Plastics》,借以及时了解塑料工业的最新发展和产品趋势,成为拥有更广阔经济和经营视野的商人。

改变他一生命运的短消息,就埋藏在这本《Modern Plastics》中——意大利某一家公司成功研制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目前正在倾销欧美市场。

李嘉诚预计塑料花业务并不总是乐观,他认为事情必须逆转。于是急流退却,转而生产塑料玩具。果然,两年后,塑料花卉产品严重滞销,“长江”已经在国际玩具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年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是香港塑料玩具出口行业中最高的。

由于当时塑胶花在香港害是空白,李嘉诚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经过数年的努力打拼,李嘉诚终于赚得人生第一桶金,长江塑胶厂也跃升为香港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

人们口中的“塑胶花大王”,就此诞生。

03

70多年来,李嘉诚都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早上准时6点起床,然后听听当日的新闻报告、阅读中英文报刊杂志,避免与时代潮流脱节。《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都是他每日必读的刊物之一。

李嘉诚也从未停止过看书。每晚睡前,李嘉诚又会花上一个小时去阅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

他接受采访时表示,“读书是我最大的享受,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无论多疲惫,每晚我总会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每当午夜醒来,书本不是搁在我胸前就是落在我身旁”李嘉诚说如果你不努力,一年后的你还是原来的你,只是老了一岁;努力了的才叫梦想,不努力的就是空想,你所付出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梦想成真!

李嘉诚说这个社会就这么现实,有学历的人有可能被淘汰,但是社会却永远不会淘汰有学习力的人从来没有一种坚持被辜负,你停下休息的时候,别人还在继续。成功就是你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

当一个好的机遇摆在你面前,你是选择无动于衷,还是积极进取?两种选择,肯定不一样的人生!

连李嘉诚这样的时代传奇都会坚持每天阅读,我们又怎能荒废自己的大好时光?当今生活越来越浮躁,记得给自己留一些阅读时间,及时补充精神食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