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发微笑表情被指“阴阳怪气”,以己度人只能换来误解

蒋璟璟

近日,重庆做客服工作的男子小张得知自己被客户陈女士投诉,还被其拉黑微信。对方在电话里称,投诉的原因是他在每条回复后面都会加一个微笑表情,“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表情的内涵,表达不满又不想撕破脸的时候就会用这个表情,让人觉得阴阳怪气。”(中新社)

一种“表情”,各自解读。“给你一个表情自己体会”,但很多时候,你所以为的,和我想要说的,根本就是两回事情。网络表情所建构的表达系统,天然就是模糊的、不确定的、高度主观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情”的含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者的“解码”反馈。

“每条回复后面加一个微笑表情”,陈女士说“表达不满又不想撕破脸的时候就会用这个表情”——必须承认,这还真不是空穴来风。现实中,的确有相当一部人对此都是怀有同感的。但问题在于,就“网络表情”的解读,还是应该置于具体语境下结合上下文语境,“想当然”的以己度人,是容易误会的。

一个“奉消费者为上帝”的客服小哥,断然不会有动机、勇气和必要去跟顾客“阴阳怪气”。再者说,每条回复之后都加“微笑表情”,行为本身具备连续性和一致性,说明这就是一种下意识的表达习惯,是不夹带情绪指向的。陈女士基于自己的经验认知,单方面就对方的“表情”做出负面诠释,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当然了,类似的事情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不同人群对“表情符号”的差异化解码,让网络沟通充满暗礁。

“网络表情”的复杂化、混沌化,其实是与网络文化一贯的演进路径是一贯的。我们知道,所谓“网络文化”本质上说,就是网友创造、网友定义的。“微笑表情”在一开始就是表示“微笑”而已,只不过在日常使用中,在无数个网聊场景下,大家开始对之进行个性化的解构与赋义,于是其慢慢就变得“内涵满满”了。但问题在于,网络社群天然就是分裂封闭、自我强化的,不同的小圈子对于同一“表情符号”有着迥异的“二次创造”过程。

你能想象吗?在大妈群体里面,“微笑表情”仍然代表着优雅和礼貌,她们和年轻网友们完全就是两个世界。当我们选择把“表情符号”搞得无比纠结,我们就应该承担起区分和甄别的责任,沟通的对象、对话的氛围、表达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准确理解“表情符号”的参照系。然而,如此麻烦,又是何必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