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邦:赋予柳条新生命

一根普通的柳条,没有花香,也不结果实。然而在柳编艺人手里,它会幻化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

杨进邦,临沭县郑山镇杨沙埠村人,今年65岁,他是柳编制作技艺传承人,从事柳编设计创意创作已经40多年了。

/

一天不编手痒痒

//

“我生长在农村,小的时候就看着村里的老人都在编自己家庭用的工具,像盛果子地瓜的筐头提篮、装粪的长筐等,我就很喜欢。”杨进邦说,他个人也喜欢动手、爱学东西,从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柳编,慢慢地就掌握了基本的柳条编织技艺。

生长在农村的杨进邦,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在农闲的时候,他就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技艺。1976年,杨进邦进入临沭县工艺美术公司从事草柳编织工艺品的出口设计和创新。

那时候,杨进邦每天在家里泡好柳条,早上四点半就起床,起来就编,一直编到七点半。

“我就好像上瘾一样,天天不闲着,到了冬天双手经常开口子,非常疼,我都买上一大包创可贴,把口子贴好再去编。”杨进邦的老伴也说他,一天不编手就痒痒。

在杨进邦看来,编柳需要心诚,偷一点懒,耍一点花招,就会在成品上体现出来,比如筐的帮编得不够均匀,或者筐的底编得不够平整。这是一门需要一心一意的手艺,非常需要匠人精神的手艺。

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杨进邦凭着对柳编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练就了一手柳编绝活。在他手里,柳条不仅能编筐筐篮篮,还能编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柳编艺术品来。

在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形形色色的柳编作品,从小的葫芦、花瓶、果盘,到大的沙发、石碾、床,更神奇的是还有形态各异的动物造型,在他手里,柳条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

小柳编大财富

//

“有一次参加展会,我在能够转动的柳编磨子上用纸写上‘时来运转’四个字,你要是转圈就要付5元钱,一天我就收了200多元钱。”杨进邦认为,柳编只传承没有效益也不行,不然没人想去做,传承也会很困难。

“我创意的这个葫芦编法叫扭编,是民间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不过现在要面临着失传了,年轻人都不会,所以我就用扭编的编法创意成葫芦的造型,把这种编法利用起来,使其能够传承下去。”杨进邦指着编好的葫芦说,葫芦的谐音是福禄,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很受人们的喜欢,所以订单不断。

从事柳编设计40多年,他不仅创作了数以万计的草柳编织工艺品,而且获奖无数,各种证书都可以放满一片墙了。

2008年,杨进邦被授予首届“临沂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1年,创作的《柳编金鱼》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2012年4月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薪火杯”最佳作品奖;2012年创作的《柳编金龙鱼》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最佳作品奖”;2012年他被山东省委宣传部破格评为首批“齐鲁文化之星”……

获得这么多的荣誉,他却说,自己就是一个柳编人。

杨进邦觉得,这也算不上荣誉,只是大家对他的肯定,也是对自己这些年付出的一些安慰。这些年来,杨进邦不断探索和创新,设计创作的艺术品受到市民和客商的欢迎。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杨进邦就是靠着这门手艺养家糊口的,改革开放以后,村里开始接起了外贸订单,柳编的收入也逐渐提高,柳编也成了他们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也更坚定了他和大家共同用柳条编织美好生活的信心。

杨进邦所在的临沭县,种植加工柳条的历史悠久,经过40多年的发展,心灵手巧的临沭人“靠柳吃柳”,将柳编发展成一种技法复杂、产品丰富的成熟手工艺,产品畅销欧、亚、非、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5亿元。

杨进邦说,到了他这个年龄,都退休好几年了,应该看蚂蚁上树,看孙子颐养天年了。可是他既然爱上了这个事业,就会一直做下去,继续把临沭的柳编做好,发扬传承下去。

本平台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取需要的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