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闻

忧愤人生话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四句诗,相传是曹植被同母兄长魏文帝曹丕限令在七步内做成的绝句。后人所谓七步之才,即指有如曹植这样的才华。

曹植塑像

曹植在七步之内假如没有做成诗,据说就要被砍头。此事真假到底如何,现在似乎已无法去考证。然而曹植终生未得志,并被曹丕(魏文帝)与曹叡(魏明帝)一再猜忌与迫害的事却是其实的。曹植在父王死后,短短十一年中,曾被逼三次徙都,他的人身自由也被限制,与亲戚骨肉之间都不准往来,可见他名誉上虽贵为王侯,实际过的却是囚徒一般的生活,曹植在生为什么会陷入这般悲惨的地步?说起来,这又与他的放纵不羁的性格有关。

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载:“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从这段记载可看出,曹植小时即才思相当敏捷,天赋极高而异于常人,因而颇得父王曹操的宠爱。曹操曾有心立他为太子,但后来却改变了主意。其原因在于“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有一次太祖曾任命他为中郎将,准备让他带兵去遣救被围困的曹仁。谁知曹植被任命的那一日,正好醉酒不能受命,结果惹得曹操生了气,当下罢了曹植的官职。还有一次,曹植擅自驾车行驰在帝王行走的道上,打开司马门奔驰而出,这件事也使魏太祖曹操大怒,当时就把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处死了,对曹植的宠爱从此就变淡薄了。其时曹丕又“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曹植没被定为太子,其地位就岌岌可危了。为了全力维护帝王的继嗣,曹操在世时就将曹植身边的谋士杨修等人处死。曹丕当了皇帝后,对曹植更不放心,所以处处都要限制他。曹植在这样的局势下,日子就越来越难过了。虽然他一直有着雄心壮志,想为魏国建功立业,为此他屡次上书给皇上,希望能得到征用去效命疆场,“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曹子建集·求自试表》)但是,他的自荐和请求都如肥皂泡一样破灭了。几任皇上根本就不敢重用他,而且还处处提防他,迫害他。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植的失望悲愤心态是可以想见的。政治上不能干出一番事业,他只好把自己的满腔忧愁心思用诗歌和词赋表达出来。他所作的《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吁嗟篇》、《杂诗六首》等名作,就抒写了他遭受的不幸,也揭露了统治者对他的迫害。

曹植墓

与此同时,曹植还写了多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郁忧之情。其中,他写的《释愁文》,就是一篇很感人的短赋。其文照录如下:

予以愁惨,行吟路边,形容枯悴,忧心如醉。有玄灵先生见而问之曰:“子将何疾,以至于斯?”答曰:“吾所病者,愁也。”先生曰:“愁是何物,而能病子否?”答曰:“愁之为物,唯惚唯帆,不召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其来也难退,其去也易追,临餐困于哽咽,烦冤毒于酸嘶。加之以粉饰不泽,饮之以兼肴不肥,温之以金石不消,摩之以神膏不希,授之以巧笑不悦。乐之以丝行增悲。医和绝思而无措,先生岂能为我蓍龟乎!”

先生作色而言曰:“予徒辩子之愁形,未知子愁何由为生,我独为子言其发矣。方今大道即隐,子生末季,沉溺流俗,眩惑名位,濯缨弹冠,咨取荣贵。坐不安席,食不终味,遑遑汲汲,或惟或悴。所鬻者名,所拘者利,良由华薄,凋损正气。吾将赠子以无为之药,给子以澹薄之汤,刺子以玄虚之针,炙子以淳朴之方,安子以恢廓之宇,坐予以寂寞之床。使王乔与于遨游而逝,黄公与子咏歌而行,庄子与子具养神之馔,老聘与子致爱性之方。越遐路以栖迹,乘青云以翱翔。”于是精骇魂散,改心回趣,愿纳至言,仰崇玄度。众愁忽然,不辞而去。”

曹操与曹丕、曹植塑像

此赋虽篇幅很小,但他借玄灵先生之问答,把自身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亦借玄灵先生开心药方,希望用老子、庄子的精神即“无为”之药去驱除忧愁。这想法本来也是很可行的,可惜曹植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完全照老庄的精神去处世,他的大丈夫当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思想一直很浓厚,所以还一直幻想着能得到皇帝重用。当残酷无情的现实将他的梦想粉碎之后,他还未能彻底觉悟,因而最终免不了在短短4l岁的年纪就忧愤而死。曹植是死得太早了一点,假如他不受到迫害,或者假如他又真能接受老庄的人生哲学,真正能淡薄世俗的名利观念,而一心只在诗文中寻求事业乐趣,他又怎会如此忧郁地过早逝去!

曹植一生虽未得志,然而他的诗已被后人誉为中国五言诗的一代宗匠。他的辞赋文章也写得很出色。中国的文学史上,也将会永远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