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懂得木材的“木性”,才可能设计出经典的红木家具。红木的“木性”是什么?主要指木材的收缩率、受力度以及纹理。这几个方面关系到家具的使用寿命、使用功能以及美观度等等,不可轻视。

红木木材的种类很多,构造比较复杂,它们除了共性外,每种木材都有其特殊性。拿收缩率来说,不同的木材,收缩率不同;即使相同的木材,横向收缩率与纵向收缩率也有区别。一般而言,横向收缩率大,纵向收缩率小。了解了木材的这些个性,在留伸缩缝的时候,就能做到恰到好处。

比如在设计一个翘头案的面板时,由于面板的四周有横纹、也有纵纹的板材,这时就得考虑到这些板材由于收缩率不同,其周边伸缩缝的大小应稍有分别。假如千篇一律地对待,在热胀冷缩的自然规律下,肯定会出现问题。

受力度也是要考虑的。总的来讲,直纹木材的受力大于横纹木材的受力。若是拿一段没有干燥好的木材放在太阳底下照射,直纹的永远不会翘曲,横纹的则会翘成弧状。因此,横纹的木材一般用于面板等部位;竖纹的木材多用于腿足等受力大的部位。若是违反了这一规律,无论是沙发,还是桌椅,牢固度都将难以保证。

木匠们做活时,锯一块木头,刨一块木板以后,常常会撂下一句话:“这木头性大。”就是说这块木头变形力、扭曲力较大,做出成品以后,遇冷、热、干、湿环境的变化会产生比较剧烈的变化。

木匠们遇上这种木头,做活时就要格外小心,要想方设法搞结实它,控制住它,笼住它,不叫它大变。倘遇上性小的木头,也就是性格平和温柔些的木头,做活会简单些,不必操那么大的心。做出成品,也会变,但变动与扭曲不会特别厉害。

老木匠懂得区分,也懂得制作的技巧,能够较好地拿捏分寸。但性大与性小都是相对而言,相比较而存在。只要是木头,就会热胀冷缩,也会湿胀干缩。古典家具的板面上都要留一条3-5毫米的伸缩缝,就是为避免家具的大开大裂与挤胀变形,让其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从容应对自然气温与湿度的变化。

木头既然有性,在制作前,去性这一环节就非常重要。去性的办法多种多样,雅韵红木大致分为几种:

一“烤”

就是把原木或板材、方材放到烤房里面去蒸烤。

早年的烤房,主要烧树叶、锯末、树枝、劈柴;后来烧煤、烧油,再进步一点,用电加热的办法来烤,已近似于电烤箱了。只是烤木头的不是箱子,而是房子。烤木头的时间比较长,一烤就是三、五天,甚至更长,慢慢烤着,暗火熏烤着。

经过烤,木头的性去掉许多,便于木匠们使用与操作。

二“吹”

吹的实质就是让风吹,也可称作自然风干的过程。

这需要几年时间,把原材一层层叠加,整整齐齐地码垛起来,板方材一般码在背阴通风处,避免阳光暴晒使木材突然起性。

经过自然的风吹、雨淋、日晒、雪埋,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木头的性越来越小,因此越陈的木头性越小,越便于制作与打理。

经过去性的木头,在木工手里就听话多了,顺溜多了,制成家具后,热胀冷缩的比率大大降低。

三“泡”

就是把原木或板材、方子扔到水里面浸泡。泡他个一周、两周,甚至泡一个月,捞上来按自然风干的方法码垛起来,经过完全自然风干再使用,或是泡过后送进烤房熏烤。

另有一种老办法可以加快去性的速度,就是挖坑放水,加入石灰或碱,用石灰水、碱水来泡木头,这样浸泡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泡个两三天即可捞出,或风干,或送烤房。

总之,木头去性的办法实际上是来回折腾,泡了烤,烤了泡,湿了干,干了湿,折腾的遍数越多,木头的性越小,雅韵红木认为颇有些“百炼成钢”的味道。也像钢材的淬火,烧得红红的,猛然插入冷水里。淬过火的钢材更加坚硬,去了性的木头更加柔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