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人父母,不能总是用打骂的方式去激励孩子。有些父母比较理智,会用一些比较温和的方式去推动孩子发展。

“望子成龙”是每一个父母的愿望与期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是人中龙凤,能"一步登天"。但他们又深知,育儿不是一件易事,需要父母的智慧和奖惩。有些父母比较理智,会用一些比较温和的方式去推动孩子发展;但也有些比较严厉的父母,就会采用一些比较极端的方法去对待孩子。 其中“打骂”是教育孩子的基本招式。主要原因是很多父母都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然而,打骂孩子真的能够帮助孩子成长吗?小编觉得“打骂”的教育手段急需商榷,并非一定就是好的。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因父母打骂而引发的悲剧。

教育孩子必然要“恩威并重”,然而,用“打”的方式却能让孩子在长大后与没经历“童年挨打”的孩子存在一定的差距。英国教育家摩西曾说:父母的打骂是孩子堕落的渊源。而经常打孩子,可能在小时候不能明显感知,但是却能在成年后,看到明显差异。 1、存在心智成熟的差异 经常挨打的孩子因为长时间挨打,对父母有了很重的敬畏心,平时不敢忤逆父母,什么都只能顺着父母来,这样也就逐渐没有了主见,由于只会听父母的话,自己的心理就得不到发展,成熟的也就会很慢。而从未挨打的孩子不同,他们没有受到父母过多的管制,因此也就能够自然地生长,在碰到事情时,他们也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在锻炼中,孩子的心性就会得到很多的进步,身心也能成长得更快。

2、存在性格上差异 在我记忆中:邻居家有一个小男孩叫小柯,他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叫艾艾。两个小男孩都很活波。然而,因为艾艾总是调皮,他的父母总是会打他;而小柯的父母不同。当小柯调皮时,他的父母不会去打他,而是会温柔地告诉小柯他做错了什么,并和小柯一起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多年后,小柯还是一个非常活波的孩子,积极向上,乐于助人;而艾艾却变成了一个内向、木讷、胆小的孩子。本是两个性格相似的孩子,却在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后,变成了两个性格完全迥异的孩子。小柯因为从未挨过打,所以依旧天真浪漫;但艾艾却在长期的挨打中失去了原来那个开朗的自己。

3、存在三观上存在差异 人的三观建立是从童年的点滴生活中沉淀出来的,好的童年记忆将是健康三观的原材料。教育专家马德里曾说:在欢声笑语中长大的孩子,能对世界有更全面的认识。从未挨打的孩子因为往往能从父母那学到很多正面的事情,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能更加独特,因此也会有更加正确的三观。 但经常挨打的孩子不同,他们在父母长期的打骂中,慢慢变得麻木,这种孩子看到的往往都是世界中比较负面的事情。他们的三观也就有可能会扭曲。就如思想家李顾曾说:你不能的要求一个在泥泞中成长的孩子用单纯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孩子是父母亲的宝,自出生以后,家长就和孩子建立必然的关系。教育学者李斯曾说:父母是孩子快乐的源泉,同时也是孩子罪恶的开始。为人父母,不能总是用打骂的方式去激励孩子。以下这几点也许能帮到各位父母: 1、改变教育策略,反思以往错误教育方式 培养一个孩子就像投资,父母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养育孩子的这个问题。当父母察觉到自己的做法不妥时,父母就要及时作出改变,改掉之前错误的教育方式。

2、对待孩子问题,理智看待,冷静处理 当孩子犯错或者是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父母不能急着去骂孩子,应先冷静下来和孩子交流。父母可以问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得知原因后再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最后再多方面、多角度才能出解决方法。只有冷静才能让自己保持理智,父母们要时刻记得这一点。

3、“打”解决不了问题,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 很多时候,父母自己其实也不忍心去打孩子,却总会因为一些原因忍不住,这就充分说明父母的心性修炼得不够。因此,父母们如果想和孩子的关系重修于好,就应该去磨练自己的心性。

恩威并重”是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恩,是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好;威,是让孩子知道什么错。但是两者都有一个度,并非无限度。而“打”的教育方式,有好有坏,小编觉得家长要慎重看待,教育并非非打不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