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美国统帅部授命通用工业公司研发新一代主战轻型坦克,这便是活跃二战欧洲战场的M24霞飞坦克。 其实,之所以美军换装新型坦克,主要是早期的M3和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已经明显不具备和同类型德军三号乃至四号中型坦克进行火力、防护的正面对抗。
美制M3轻型侦查坦克 不过,在研发新型坦克的第一阶段,以M5轻型坦克的动力结构基础的M5A1坦克的炮塔端口却无法换装新式75毫米坦克炮。所以,美军工程师在第二研制阶段,便直接采用M5坦克的整车结构,从而在炮塔端口扩大空间使用面积,从而使新式坦克的机动以及火力打击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 很多朋友会有疑问,在二战后期,由于德制虎式、豹式重型坦克相继称霸欧洲以及北非战场,轻型坦克就逐渐失去军方市场。 并且,即使新式轻型坦克问世以后,也会由于防护端口的技术限制,而被迫进入二线战场执行战略支援任务或者在一线战场充当侦察车乃至诱敌装甲目标。所以说,单方面发展轻型坦克也很难有正面作战的机会,为何美军还有花费时间以及财力去研制?
虎式坦克 从个人理解来说,M24霞飞坦克实际就是具有袭扰能力的快速反应坦克。它的基础任务便是协同盟军中型或者重型坦克进行跟踪作战以及协同部分第一梯队的步兵集群进行跨区域机动作战。 从M24霞飞坦克参与莱茵河战役来看,它便已经进入第一快速支援坦克的作战序列。所以说,我们可以简单理解M24霞飞坦克就是具有快速反应和攻击能力的特种坦克! 当然,许多朋友还是对M24霞飞坦克的真实作战能力存在疑虑。所以,为便于大家更加了解M24霞飞坦克的真实战斗和技术数据,我还是从坦克的三要素(火力输出系统,装甲防护系统、动力运转系统)为主要讲解方向,并且会着重对一些技术知识进行重要解答。 M24霞飞坦克的火力输出系统 首先,M24霞飞坦克在炮塔端口装备了一门M6型75毫米坦克炮(注意:这项火炮技术最先是直接嫁接在M5A1坦克内部,由于炮管活动空间限制才装备在M24坦克实验原型车内部),并且拥有48发的基准弹容量,供给坦克进行长距离的(空投)侦查作战。
外载士兵的M24霞飞轻型坦克 同时,M24霞飞坦克在火炮射击体系内部还采用电力击发和手动击发两种射击模式,由此可以进行交互作战。( 注意:所谓的交互作战,实际就是针对单个击发模式出现故障时,另一个击发模式可以基础维持战斗,保障战斗的最大火力输出效率。并且,在现代装甲击发系统内部,手动击发依然趋于保留状态,以此维持坦克机械系统和电力信息系统进行火力打击的双重射击控制系统 ) 其实,从弹容量我们就可以看出M24霞飞坦克的战场活动周期俨然十分短。(注意:德军早期的四号中型坦克装备的37型75毫米坦克炮基准弹容量为80发,而苏制T-70轻型坦克准备的45毫米20-K坦克炮基准弹容量却高达91发) 一般情况下,一辆坦克的战场的最大活动周期应维持在2-3或者3-4个小时。 按照相关资料显示,二战坦克的平均耗弹量(单位小时内)为17-23发。那么,M24霞飞坦克的最大活动周期仅维持2个小时,如果在作战过程中失去支援车以及后续装甲梯队的增援补给,坦克一般都会被敌军的反坦克武器击毁或者在耗尽燃料的情况下直接抛锚。所以说,M24霞飞坦克即使是一款快速反应坦克,也只能充当二线支援以及辅助保障作战任务 而绝非进行装甲集群的多点攻击。
M24霞飞坦克(插画) 同时,M24霞飞坦克的75毫米坦克炮可以装备两款多用途炮弹。一种主要是针对大型装甲目标的被帽穿甲弹,一种是针对敌军阵地以及其他军事建筑物的爆破榴弹。 按照相关数据来看,两款炮弹的爆破初速度均为860米/秒,相对于前代的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其持续打击效率明显提升35%以上。 再来细说一下M24霞飞坦克的轻武器射击单元,其装备了1挺M2型12.7毫米高射机枪(注意:高射机枪的布局让其最终演变成自行防空炮以及自行榴弹炮)和2挺1919型7.62毫米并列机枪。从轻武器布局来看,M24霞飞坦克不仅充分考虑地面军事目标的打击,而且还能全面应对来自空中的部分轻、重火力威慑。特别是为应对地面目标的多波次攻击,7.62毫米坦克卫戍机枪的弹容量高达3750余发,而德制四号中型坦克的MG34型7.92毫米机枪的弹容量仅为2700余发。
M24霞飞坦克(明显可见炮塔前端的75毫米短管坦克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M24霞飞坦克的轻、重射击单元的弹药储量体系并不标准。从个人理解来说,即使装备更多的轻武器弹药,但由于远程主炮的功用以及使用周期受限,导致整个坦克遭到敌方装甲目标的围攻,近防武器俨然不能发挥爆破装甲层的作用。 所以说,无论是支援型坦克,还是主战型坦克,其主炮的弹容量至少能够维持3个小时的高频率作战。 或者说,主武器射击端口的弹容量和轻武器射击端口的比例至少维持在2:1(注意:这款比例数据是坦克弹容量作战的理想化程度,真实载弹量也会受坦克重量以及攻击距离等其他战时以及技术因素影响)。由此,坦克才能在最佳攻击距离内完成对己方装甲防御阵线的推进以及防御! M24霞飞坦克的装甲防护系统 其实,装甲防护系统应该是M24霞飞坦克的最大技术痛点。为何这样说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M24霞飞坦克的炮塔正面最大装甲厚度为38毫米,而车体正面最大装甲厚度为25.4毫米。同时,按照数据验算,M24霞飞坦克的综合装甲防护层厚度维持在12.7毫米-38毫米之间。
M24霞飞坦克(可见旋转的倾斜装甲防护炮塔) 同 时,M24霞飞坦克的均防护装甲大多趋于20-25毫米,其装甲防护效力俨然非常差。无论是步兵携带的反坦克武器或者敌方坦克射击的穿甲弹都会对M24霞飞坦克的装甲带造成致命破坏。所以说,M24霞飞坦克也根本不具备对大型军事据点以及装甲目标进行单独攻击能力。 当然,为便于更加形象体现M24霞飞坦克过于薄弱的装甲防护系统。我特意将同时期的德制四号中型坦克和苏制T-70轻型坦克的参照车型,从而具体阐述轻型坦克对于装甲防护系数的标准。
苏制T70轻型坦克 德制四号中型坦克 炮塔正面防护装甲厚度:50毫米 车体正面防护装甲厚度:50毫米 T-70轻型坦克 炮塔正面防护装甲厚度:50毫米 车体正面防护装甲厚度:35毫米 从数据来看,这两款坦克的综合装甲防护效力明显优于M24霞飞坦克。所以说,如果单纯进行正面作战,M24霞飞坦克很难有直接取胜的机会。由此,在牺牲部分装甲防护层的代价下,美军工程师对整个车体外围结构都采用均质钢装甲焊接结构,并且在炮塔端口还加装倾斜装甲。
德制四号中型坦克 虽然说,这两种装甲防护设计都可以缓冲敌方弹头的爆破以及穿透能力。但是,M24霞飞坦克本身的装甲防护区间就十分薄弱。 即使采用更先进的装甲辅助防护设计,由于防御深度的限制,M24霞飞坦克的抗饱和攻击效力也会大为下降,始终无法进行集群式的单一坦克机动作战。 不过,相较于前代的M3 和M5斯图亚特轻型侦查坦克,M24霞飞坦克的火力打击效力提升37%,综合装甲防护效力提升20%,其机动能力也提升10%以上。 由此,在二战后期,即使M24霞飞坦克的实际作战能力会由于受到诸多战场环境的限制而逐渐失去,也会因为是单一的主战级别轻型坦克而备受盟军装甲部队重视。
M24霞飞坦克(游戏画面) 从相关资料显示,装备盟军装甲部队的M24霞飞坦克高达4731辆。同时,这些坦克大多被混编进中、重型坦克集群进行后卫地区的补充作战,或者被运输机空投至预定地区,袭扰敌军后方阵地,从而给己方装甲集群创造合围敌军装甲部队的有利战机。 所以说,对于进行弹药快速补充以及跟踪、侦查防御作战的轻型坦克来说,装备直接基于M5坦克的M24霞飞坦克俨然是美军发展轻型装甲侦察梯队的不二之选。 M24霞飞坦克的动力运转系统 虽然在前文说M24霞飞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较低,但正是由于装甲防护层较薄弱,所以M24霞飞坦克的自重量仅为18.4吨,由此大为提升了M24霞飞坦克的战场机动能力。
正在行进的M24霞飞坦克(可见其优越的越野机动能力) 同时,M24霞飞坦克的动力舱室搭载了2台“卡迪拉克”44T24型V8水冷4冲程星型汽油引擎,总功率仅为110马力,发动机工作效率可见十分偏低。按照坦克推重比例计算,M24霞飞坦克的推重比为12匹/吨 而同类型的四号中型坦克和T -70轻型坦克推重比分别为16匹/吨和15匹/吨。 单从数据来看,M24霞飞坦克的动力持续周期明显低于其他两类坦克,并且发动机的磨损程度也会大为提高,从而容易使坦克在战争后期的出现机型故障等自给问题,以至于容易造成坦克瘫痪在一线战场的安全隐患,由此失去勘探敌方军事据点以及合围敌方装甲兵团的前期优势。
战场中的M24霞飞坦克 同时,从个人理解来说,水冷汽油引擎设计在当时还是显得过于“鸡肋”(注意:所谓“鸡肋”实际是指这款水冷汽油引擎的使用环境会受到极大限制,并不符合战时不规律的高频率作战状态),水冷引擎势必要在坦克内部储藏部分水源,从而保障引擎能够持续正常工作。 我举例一个军事常识,众所周知,苏制马克辛机枪便是采用水冷却,从而延长攻击效力。如果枪管长时间得不到降温,在高温状态的物理作用下,枪管的射速以及精度便会直线下降,甚至直接失去火力输出能力。由此,水冷却枪管和水冷汽油引擎在技术层面可谓存在一致的缺点,难以适应复杂或者极端的作战环境。 特别是在北非地区作战时,由于气候干燥以及水文资源的限制,M24霞飞坦克不可能像在欧洲战场随时补充水源。 一旦进入作战区间,M24霞飞坦克动力舱室内部水源耗尽后,便无法自行补充冷却燃料,从而容易造成装甲打击出现漏洞,甚至无法完成军事任务,导致装甲集群作战失败。
M24霞飞坦克(博物馆收藏) 同时,在作战环境中,如果坦克迁移的战线过长,导致补给的战车无法进行弹药、水源补给,也会直接造成坦克失去第二次被动增援的机会。按照军事资料来看,M24霞飞坦克的最大行程为240公里(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它的最大作战半径),高于M3坦克的113公里和M5坦克的137公里。 也就是说,M24霞飞坦克可以攻击的纵深距离逐渐扩大,由此在提升作战时空的优势下,也暴露后勤战车梯队的物资支援弊端。 简单来说,跨地域式的机动作战势必给后勤支援带来不小的挑战,特别是M24霞飞坦克等同类型的物资自备率低(注意:坦克的物资自备率容易牵制过多的后勤保障力量),必然需要多个批次的支援战车进行辅助作战。
M24霞飞坦克模型(可见其五对负重轮) 当然,M24霞飞坦克的高频率机动速度俨然十分占据优势。车重18.4吨的M24霞飞坦克,其最大机动速度高达56公里/小时,而车重仅9.2吨的T-70轻型坦克,其最大机动速度却达45/公里/小时(注意:在最大作战半径的情况下,T -70轻型坦克比其高206公里,这主要是由于引擎以及备用燃料层面的双重影响)。 由此,正是由于M24霞飞坦克对于防护装甲以及承载重量、引擎运转效率两种坦克的机动效力差异维持在10%以上。 反思 当然,从二战后期的世界坦克发展科技线路来看,正是由于前期轻型坦克不断退出战场,导致大批中、重型主战坦克进入机械化作战空间。由此,M24霞飞轻型坦克便凭借出色的机动效率以及安全、可靠的装甲防护能力成为美属盟军轻型坦克集群的一支“铁甲劲旅”。

虽然说轻型坦克的火力以及防御能力都较为偏低,但正是动力运转系统的高机动特点才能突出轻型坦克的作战优势,即快(战场移动速度快)、准(火力打击目标精确)、狠(多辆轻型坦克对于同一个大型军事装甲目标的饱和式攻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