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我们在分手以后做出消极行为或苦苦哀求时,对方一旦表示心疼或安慰,我们就会进行验证,确定自己的想法是无误的,对方确实还是爱我的。同一件事在不同状态下做出的解释是完全不一样的,处于分手以后想要挽回的一方,往往会把原因归结为符合自己想要的方向,也就是会选择内部解释。

分手以后|“换位思考”让你重新虚拟了一段爱情

分手以后|“换位思考”让你重新虚拟了一段爱情

分手以后,我们为自己虚拟了一段爱情

文|卿心君悦

分手以后,你问过自己,为什么还放不下对方吗?

纵然,你有千千万万的借口。其实,都是你与自己进行的对话。为了使自己面对的世界“合乎情理”,你选择替对方做出了“回答”。

分手以后|“换位思考”让你重新虚拟了一段爱情

分手以后,我们最想确定的是“因何而分手”,而这个时候最相信的答案,是符合自己想法的答案——分手未必不爱,对方还爱着我。

如同对恋爱因何开始的回答,我们往往会认为对方是被我的真心所感打动的,我们彼此很适合,我们在一起会幸福等等。只要自己认为是“合乎情理”的,那就是真实的答案。

而分手也是如此,我们在悲痛的时候,也会为自己找一个“合乎情理”的理由。

分手以后|“换位思考”让你重新虚拟了一段爱情

为了抵御分手之痛,我们为分手寻找可以接受的理由

分手以后选择放弃的人会告诉自己,对方并不值得爱,对方被其他所诱惑,对方背叛了爱情。

分手以后不想放弃的人会告诉自己,只是我做错了事,只是彼此间存在误会,只是我让对方失望了,对方也很痛苦,但对方依然爱我。而当我们找到类似一个或几个符合自己心意的理由以后,就会忽略其它可能存在的原因。

这正如归因理论家哈罗德•凯利所说,在日常行为的解释中,如果出现了其他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我们就会对已经做出的归因大打折扣。心理学中,把我们如何解释他人做出的行为,称为归因理论。

那我们又是如何做出“合乎情理”的归因呢?实际上,我们在进行归因的时候都是比较理性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说服自己去相信最终的答案。被公认为归因理论创始人的海德,认为人们都是以“常识心理学”的方式来解释日常生活事件的,我们会把导致一件事情发生的个体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

分手这件事,如果从内部原因解释:可能是因为某一件事情误会或生气了,对某些行为失望或伤心了而产生的暂时性不爱的表现,但内心还是爱着的;而外部原因解释:可能是对方不爱了,或者彼此之间没有爱情了。同一件事在不同状态下做出的解释是完全不一样的,处于分手以后想要挽回的一方,往往会把原因归结为符合自己想要的方向,也就是会选择内部解释。这种在归因时低估外部原因作用倾向的,被心理学家李•罗斯称为基本归因错误。这种归因错误是难以避免的,即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某人的行为反应是受自己的影响,但他们仍然会低估外在因素的影响。

分手以后|“换位思考”让你重新虚拟了一段爱情

我们会在深思熟虑以后,再做出假设

我们为了确定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是要经过深度思考与推断的。

我们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心理学家凯利讲述过在解释行为时常见的方式:“共同反应”、“区别性”和“一致性”。

在分手以后我们首先会想的是共同反应(为什么分手,难道不爱了?),区别性(对方是从未爱过我,还是因为某种原因暂时不爱我了?),一致性(曾经相爱时美好吗?)。一旦确定相爱时的回忆是美好的,我们就会确定对方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暂时不爱了,实际上还是爱着的。

分手以后|“换位思考”让你重新虚拟了一段爱情

从上面描述中可以看出,过去的回忆在我们做出的判断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美好的回忆又是如何产生的,是否是真实的?

回忆等同于心理学中的幻想,而心理学对幻想的描述是:通常我们将复杂的信息简单化的副产品。

由此如果我们把回忆当成一种复杂的信息,其中一定是有幸福的信息以及不愉快的信息,那又是如何将复杂的信息单一的定义成简单幸福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如何把过去单纯定义成美好的?

这是由三方面原因导致的

一方面,如同文章开始时提到的一句话,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往往更认同符合“合乎情理”的原因。也就是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往往更趋向于符合自己心中认为合理的样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把回忆定义为美好。

另一方面,如同心理学家琼斯对基本归因错误的解释提到的“对应偏见”,行为是内在倾向的相应反应。母亲总是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不会办坏事,而我们更倾向于回忆是美好的,对方还爱着我们。

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心理学中的“聚焦观点偏见”而导致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两面性好与坏,当我们聚焦于坏的方面时,就会判断这件事物是不好的。同样,在分手以后我们渴望的就是寻找美好,而我们在回忆中聚焦美好时,就会产生错觉认为回忆是美好的。

因此,所谓的美好并不是完全真实的,而是处于自己主观意识下自我进行修饰后的虚构。

分手以后|“换位思考”让你重新虚拟了一段爱情

所谓的回忆,只是虚构的美好

正如米切尔和汤普森等指出的,人们经常会给回忆蒙上一层玫瑰色——他们把一些细小的令人愉快的事件回想得比实际所经历的要美好得多。

分手以后|“换位思考”让你重新虚拟了一段爱情

分手以后,我们是否可以根据上述的情况判定对方就一定是爱我的。

不,并不是这样。我们要比想象中矛盾的多,还要理智的多,尤其是在分手以后这种状态下,会不停的寻找线索来验证自己所确定的答案。

一次次的去试探,在过程中又对自己进行着欺骗。这种试探与欺骗的过程,属于心理学中的“推断特质”。心理学家琼斯和戴维斯对此指出,我们常常通过别人的行为来判断他们的目的和意图。所以我们在分手以后做出消极行为或苦苦哀求时,对方一旦表示心疼或安慰,我们就会进行验证,确定自己的想法是无误的,对方确实还是爱我的。即便对方拒绝与我们联系,先入为主的观念依旧会让我们认为这是对方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关怀方式,对方可能是希望我们可以更加的优秀,可以借此机会得以成长,对方做出拒绝的表现也是为了让我们可以更加幸福,因为对方是爱我的。

正因如此,在上述种种心理活动中,我们愈加的确认了对方是爱我的。

分手以后|“换位思考”让你重新虚拟了一段爱情

无法放手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仍旧相信可以挽回

那这就是我们分手后无法放下的主要原因吗,并不全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认为对方不仅爱着我,而且还会复合,但可能中间需要达成一定的条件或自己做到一定的程度。

这种错误认知的来源是我们归因的错误,让我们产生了一种误认为对方和自己观点想法一致的错误现象。我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效应”。对此心理学家塔尔玛德说:“我们并不是客观的看待事物,而是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

虚假普遍性效应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解释来源有一个特定样本,在我们不能确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内心作为“投射”,也就是我们总是用自己的认识推及别人,把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当成别人的观点与看法。

分手以后|“换位思考”让你重新虚拟了一段爱情

至此,我们一个人把两个人分手原因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归因解释。

在对方已经不爱的事实中,自己又虚拟出一段爱情。

这段爱情,让你陷入了过去,麻痹了自己,也困扰了对方。

分手以后|“换位思考”让你重新虚拟了一段爱情

卿心君悦,头条原创作者,知名情感博主。

用文字温暖你,我。

喜欢,请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