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末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讲的是王安石主持变法惨遭失败之后郁郁而终的故事。王安石变法本来是为了百姓好,结果却事与愿违。

文|了包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曾任神宗朝的宰相,主持变法,有“拗相公”之称。那么王安石为何被称为“拗相公”呢?
这主要是因为王安石性格执拗,十分地固执。明末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讲的是王安石主持变法惨遭失败之后郁郁而终的故事。作者在文中也解释了“拗相公”外号的由来——“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王安石的执着与固执可以从他所做的事情上体现出来。
王安石年少便好读书,但在17岁之前不过“ 乘闲弄笔”  ,从17 岁起才开始了疯狂的求知之路,真正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待王安石做官之后仍然酷爱读书,寝食间仍手不释卷。王安石在担任常州太守出席宴会时未曾有过笑容,倒不是不高兴,而是默默在心里研究经旨,无暇顾及其他。
有一回大宴宾客,歌姬正在表演,王安石哈哈大笑。在场官员以为王安石因歌姬的表演发笑,重重赏赐了歌姬。岂料王安石是因席间对《咸》、《恒》二卦有所领悟而不自觉发笑。
王安石虽对知识很执着,但却不是个只知道读书的书呆子。他强烈抨击那些只知读书,脱离实际的迂腐之人,主张将“经术”与“世务”相结合。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王安石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变法之路。在新法遭到旧派抵制的情况之下,王安石没有妥协,而是组织了全新的改革力量实施变法。
可惜在变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拿市易法来说,本来是想通过设立官营贸易公司来平抑物价防止大商人垄断市场,结果官营贸易公司垄断了市场,百姓抱怨不已。即使是这样,王安石也要继续变法直至失败。
王安石变法本来是为了百姓好,结果却事与愿违。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评价王安石是个“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的又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北宋文人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记录的一事恰是王安石不通人情世故的例证。当初,包拯担任开封群牧使,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他的下属。有一天,包拯和他们一起饮酒赏花。包拯估计是很高兴,亲自向王安石、司马光等一帮下属敬酒。王安石平时不喝酒,于是坚决地拒绝了上司……
话说回来,王安石的不通人情世故正好体现了他的执拗。野史中关于他不修边幅、不近人情的故事还有很多,不管是否真实,都显示出了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不论是学术成就还是政治抱负,王安石都是那个时代很多人所不能企及的。
参考资料:
林语堂:《苏东坡传》
廖寅、杨果:《王安石性格解读》
风临:《王安石“拗相公”的悲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