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军迷来说,‘老干妈’的含义不再是辣酱,而是一款经典到几乎已经服役将近100年的大口径机枪,它从诞生的一刻起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服役生涯会如此漫长,就如同柯尔特M1911系列一样老兵不死,而且连隐退都隐退不了。

M2重机枪的原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根据战场上的经验,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将军提出了研发一种大口径重机枪的要求,以便能够对付战场上越来越多的坦克及装甲车辆,也可摧毁其他有防护的地面目标或军用飞机。1917年7月,正式下达了研究任务。研制这样的重型枪支的任务落到了著名枪械设计师约翰·勃朗宁的身上(当时他与柯尔特兵工厂的合作比较多),而配套弹药的研究则落到了温彻斯特武器公司的身上(约翰·勃朗宁原来的合作对象)。由于赶时间,温彻斯特公司一开始是把.30-06枪弹按比例放大成.50口径,但试验中却发现性能不如理想,不得不重新设计。

同时,勃朗宁也在把.30-06口径的M1917重机枪进行放大,设计出样枪。但由于新弹未能及时提供,所以一直在1918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正式的试射(此前的试射都是单发)。试验中共发射了877发,理论射速一分钟约500发,枪口初速约700米/秒左右,这样初速比潘兴将军提出的最低要求(820米/秒)低了许多的。另外初制样枪也太重,连同枪架总重达72.7公斤。

1919年勃朗宁在柯尔特工厂和.50机枪原型的合照

一战于1918年11月结束,不过.50机枪和枪弹则根据试验结果而继续改进。结果新式重机枪的结构在1921年才完成比较满意的设计,正式定型为“M1921 .50口径机枪”(machine gun, .50 calibre, M1921),但事实上在1923年才正式定型,而且直到1925年才正式获得采用。M1921水冷机枪主要用于步兵对付坦克和带有装甲钢板防护的车辆,及海军的防空武器。

M2系列,从上到下:水冷型,航空基本型,重型枪管型

M1921机枪实际上是.30-06口径的勃朗宁M1917机枪的放大型,也是采用水冷式枪管,弹链供弹,不同之处是增加了防止“走火”的后阻铁和液压缓冲器,为了便于双手操作,把带扳机的单个小握把改为两个D型握把,扳机则改成下压式的蝴蝶形状设计。

后来为了扩大该枪的使用范围,使这种武器通用性更强,特别是为了使这种.50口径机枪能用到飞机上,美国陆军在1930年左右开始试验略加改进的M1921A1机枪。关键的设计改变由陆军兵器部的塞缪尔·格林博士(Samuel G. Green)负责,他重新设计了机匣,使它既可以安装水冷套筒或风冷套筒,分别选择水冷枪管或风冷枪管。他还研制了一个可自由选择左边或右边供弹的受弹机,除此以外还有柯尔特公司的一些细节上的改进。这种试验型最初被称为T1机枪,略加改进后又研制了T2机枪。最后T2机枪被美国陆军M1921A1重新命名为M2机枪。

M2机枪有3种型号,分别为水冷防空型、风冷地面型及风冷航空型。由于用途不同,冷却手段也不同,所以这三种型号的射速也不相同。水冷防空型的射速为600~750发/分,风冷地面型为400~500发/分,风冷航空型则为750~850发/分。

最后一型M2两脚架型,使用45英寸重型枪管

风冷地面型由于枪管太轻而使得持续火力时间太短,所以在1933年左右又出现了重枪管型,这种武器又称为“M2重型枪管”或简称为M2HB,并且成为了地面型的标准型号。

为了提高弹头初速,以增大侵彻能力和有效射程,在1937年先是改进了发射药,使初速从2500fps提高到2700fps,在1940年又把弹头重量从750格令改成710格令,这样在36英寸枪管上的初速有2810fps。在1938年的时候,还把两种地面型(M2HB和水冷型M2)的枪管长度从36英寸增加至45英寸。

在1930年代的后期,美国骑兵部队还试验过一种使用两脚架、和抵肩射击的M2重机枪。

第二型M2两脚架型,使用36英寸轻型枪管

第一个试验型是把早期的M2机枪安装在一个有弹簧缓冲垫的“软式”枪架上,肩托、握把和两脚架都是安装在这个枪架上,枪管是早期的航空型枪管,带引射式强制散热功能的枪管套筒,瞄准装置是T3式棱镜型光学瞄准镜。在反复的试验中,“软式”枪架被放弃,而后的版本其实就是直接在普通的M2机枪上安装有软垫的肩托程两脚架,枪管最初是用轻型枪管,后来改用较长的重型枪管,即M2HB的形式,这样有助于降低后坐感。此外,这种两脚架型的M2HB只可以半自动射击,不能连发,实际上,这种两脚架型M2HB并不是“轻机枪”,而是作为“反器材步枪”使用。因此射手一般使用较短的弹链,一来可以减轻整体重量,二来因为是半自动武器,所以也没有必要装上太长的弹链。

1936年10月9日在春田兵工厂进行试验的M2两脚架型

不过在二战前夕,这个项目被放弃,因为种M2“反器材步枪”还是太大太重,不适合单兵步行携带使用。如果作为车载武器,还不如使用普通的M2HB。

M2系列机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使用。水冷防空型在战舰上被大量使用;M2HB不仅配在M3三脚架上供步兵使用,也用作车载机枪及自行式高射机枪;而高射速的航空型M2更是各型战斗机、轰炸机的标准配备,因此需求归极大。美国的各企业和政府兵工厂从1941年至1945年间生产的各种型号的M2机枪近2百万挺,其中超过40万挺是在地面使用的M2HB。另外美国也把该枪援助给其他盟军,例如二战时的苏军装备的美国援苏的“谢尔曼”坦克和轻装甲巡逻车上有些是安装着DShK机枪,有些则是安装M2HB机枪。

由于飞机的飞行速度一直在提高,空战中射击机会的时间越来越短,需要提高射速以便在短时间内发射大量弹药形成密集的弹幕,去提高命中机会。所以在二战期间陆军兵器部开展了提高M2航空型射速的研究计划,最后在二战末期定型了射速提高到1200发/分的M3航空机枪。后来更是先后研制了射速达1500发/分的T34、T38等样枪,二战后又研制出射速高达2000发/分的T60样枪。此外,由于装甲部队提出了.50口径并列机枪的需求,又先后研制了缩短机匣的T164、T175和T176等样枪。但这些样枪都没有定型和装备部队。

美国从1920年代开始,勃朗宁.50口径机枪(.50 BMG既是枪的名字,也是弹的名字)在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都大量使用,直至在21世纪初期的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中仍在使用。M2系列重机枪的装备时间已经大大超过其他的轻武器,包括.45 ACP口径的M1911系列手枪(该枪在1980年代撤装)。因此有些美军士兵称其为“Ma Deuce”(大概跟“老干妈”差不多意思),不过也有不少士兵按照其口径将M2HB称之为“the fifty”或“.50”。

而在二战结束后,勃朗宁.50口径机枪也在世界各地获得广泛采用,直至今天,北约成员国及其他国家仍然广泛用于地面武器、车载武器和航空武器。这种武器至今在反步兵、无装甲或轻装甲车辆、船只、轻型防御工事和低空飞行的航空器方面仍然极为有效,目前美国和比利时仍在生产M2HB机枪及其衍生型,还有一些其他国家也在仿制这种武器。

1951年朝鲜战争中使用M2HB机枪充当狙击枪

二战期间,由于急需大量的武器,因此生产M2系列的承包商很多,而现在在美国,生产M2HB的主要是通用动力公司所属的萨科防务(SACO),以及美国军械公司(U.S. Ordnance),后者虽然才成立于1997年,但已经是美国政府主要的供应商之一。美国生产的M2HB既供应美军,也通过FMS计划卖给美国的伙伴国家。FN公司自1930年代就已经开始生产M2系列机枪,目前FN公司生产的M2HB虽然是供应其他其他国家,但其高射速航空型M3系列则被安装在众多美军直升机上。中国也测绘仿制了M2HB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这种外贸型被定型为CS/LM6。

中国仿制的M2HB

我们目前仍然不知道这款经典老枪会服役到何年何日,但就目前来看,服役时间超过100年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不得不说这是一款好枪,不然早就和其他很多同行一起被历史所淘汰了,而老干妈直至今日依然老当益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