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谁说人无完人?看看这个古人就知道了!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因一篇《岳阳楼记》名满天下,成为无数宋代官吏中最有名的佼佼者之一。从史料记载和后世评价来看,范仲淹堪称完人,他自小就立志苦读,希望有所作为,考中进士走上仕途后,仍不忘初心,忧国为民,一生做了许多令后世称道的好事。

范仲淹早年生活很贫苦,史载,他生于公元989年,父亲范墉曾任徐州武宁军节度使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后来在范仲淹两岁时其父病逝。范仲淹母亲谢氏因贫困无依,只好抱着年幼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一个叫朱文翰的人。范仲淹由此改姓朱,取名为朱说,并在朱家长大成人。

稍懂事后,范仲淹便知道刻苦读书,他早年读书环境非常艰苦,有时每天只拿一碗前日熬好的稠粥,这种粥隔夜后便凝固成块,他用筷子将这样的粥划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着几根腌菜,或倒点醋汁吃完就继续读书。这种划粥充饥的做法,被后世赞誉为“划粥割齑”,范仲淹对早年的苦读生活毫不在意。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因一个偶然事件,范仲淹得知了自己的身世秘密,这深深刺激和震惊了年轻的范仲淹,在悲恨交加的感情漩涡中,范仲淹毅然决定,脱离朱家,自立门户,待自己有一定着落后,再接母亲奉养。主意拿定之后,范仲淹不顾母亲和朱家的阻拦,毅然离家外出求学。

公元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宋朝四大书院之一的睢阳应天府书院(旧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在此求学期间,范仲淹结识了许多才智卓越的师生,阅读了大量书籍。最可贵的是,范仲淹在书院求学期间依然保持着苦读的习惯。据说,有一次,范仲淹的一个官二代同学,见他常年吃粥,便送了一些美食给他,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范仲淹对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却视而不见,任凭美食在那里发霉变质。后来,那位同学怪罪他不通人情,范仲淹长揖到地向同学致谢说:“我已习惯了每日食粥的清苦生活,我担心如若享用您送的一餐美食后,恐怕日后就咽不下那些粥和咸菜了。”由此可见,有此超强意志的范仲淹,恐怕日后想不出息恐怕都不行!笔者也一向认为,“一个连口舌之欲都控制不了的人,只能算是低等人!”

范仲淹求学期间,还有一件事,也充分证明了其意志的坚定和可贵。公元1014年,痴迷道教的宋真宗率百官到安徽毫州朝拜太清宫,皇帝的大队人马路过书院所在的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时,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惟独有一人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他就是范仲淹。有同学特意跑来喊他去看皇帝,范仲淹却随口说道:“将来再见也不晚”。果然在第二年,范仲淹得中进士,顺利拜见皇帝,并且在这一年,范仲淹还将母亲接到身边奉养,同时正式恢复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开始了他近四十年的宦海生涯。

范仲淹为官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将做官当做自己飞黄腾达的桥梁,而是真正不忘初心,始终努力为国为民谋福利。他一生为官,数次起落,有过被重用的时候,但更多的则是被贬谪到地方当父母官,但他不论走到哪里,都努力为国为民办实事,深得百姓爱戴。他不但自己为官清廉,还发现和培养影响了一批优秀的后继人才,比如欧阳修、狄青等等。

范仲淹一生做人为官都没有瑕疵,几近完美:做人,他特别有志气,有毅力,不追求享受;做官他始终不忘初心,一心为国为民,不追求名利。这也许正是只有范仲淹才能够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的根本原因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