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李晨。

杨鹤是晚明重臣,也是当时主张对农民起义军采取安抚政策的大臣之一,但由于其安抚政策不当,导致农民起义军势力又起,杨鹤因此而获罪。后来崇祯帝因欣赏其子杨嗣昌的才干,免去了其死刑,改为戍江西袁州,崇祯七年即1634年,杨鹤在袁州去世。

杨鹤是活跃于晚明的忠臣之一,字修龄。为人耿介,一心忠于大明王朝,万里三十二年即已高中进士,此后逐年累迁至兵部右侍郎一职。其政治主张上有保守一面,对于农民起义军多次建言,建议采取招安的政策,也正是这一政策,也为自己的未来埋下了祸根,使得晚年险些被赐死。

其实,诏安政策并无过错,而且在当时杨鹤就已经认识到了,农民起义造反的缘由为何,即是“饥荒之极”所致,明朝末年,天灾频仍,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而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的弊病之一,就是皇帝喜欢赐予大量田宅土地,比如被农民起义军杀死的福王,据说田宅数万亩。这样的结果就是土地迅速被少数特权阶层集中起来,而中国又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生存所依赖就是土地,这种建立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皇权专制国家,其生存的根本就是通过土地来控制农民,而一旦这种生产生活资料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则必然引起这个庞大帝国的不稳,杨鹤是这个时代的清醒者,他知道这个行将就木的帝国,需要的是稳步推进而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革与战争。面对气势汹汹的农民起义军,杨鹤看到了他们的死穴就是土地与粮食,这时朝廷也支持其采取招安的政策来缓和国内紧张的阶级矛盾。

正当政策稳步推行的过程中,百密一疏。由于安抚资金的问题,导致了已经被朝廷诏安的神一魁起义军又重新举起反明的大旗,使得朝廷内主张镇压势力的重新崛起。这样杨鹤自然成为这场朝堂之争的牺牲品。杨鹤的诏安绥靖政策也随之被取消,但之后的镇压政策似乎并不理想,反倒造成一种弹压效果,加速了大明的灭亡过程。

清朝查继佐所作明书曾对杨鹤有过这样的评价:贼胎于杨,亦烈于杨。前则恇怯图苟安,养寇是也,后则增饷敛怨,因而长乱。养寇在一方,长乱满中原矣。按鹤免死谢表有云:“臣既负国,臣子不胜任,恐无以匡王。”嗟!杨家父子自题世谱哉!虽然,鹤与嗣昌生不凡,是奇误也。夫既误,虽奇亦庸。庸而误,误小;以奇而误于庸,误大。

参考文献:

1. 樊树志:崇祯: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学术月刊.1996.

2. 张国光;李悔吾:重评杨嗣昌、卢象升等关于对清议和问题的政见之争——明清关系研究之一 .社会科学辑刊.1982.

3. 张显清: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杨文弱先生集》.文献.1980.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施祺 王雪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