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树生长发育果实膨大花芽分化都要大量养分于叶片落叶病的防控

  叶片是苹果重要的生产营养工厂,苹果树生长发育、果实膨大、花芽分化都需要大量养分,而“源”于叶片。叶片的光合作用对树体的发育、产量、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保护好叶片尤为重要。而苹果叶片病害的种类较多,从萌芽到落叶,叶片都有可能受到病原菌的侵染。

  渭北长武苹果树叶片病害主要有褐斑病、斑点落叶病、锈病、黑星病等,其中褐斑病危害较重。病害的病菌传播和侵染都与雨水有关,雨季是叶片病害侵染、发病的高峰期。对于叶片病害的防治,主要是采用雨前喷药保护和雨后喷药治疗,其中雨前喷药保护对防治叶片病害更为重要。

  1 褐斑病

  褐斑病是导致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 ,其中多雨季节最易受害。褐斑病主要危害苹果叶片,导致早期落叶,对产量、果实质量和树势都有严重影响,落叶严重时甚至导致二次开花,影响来年的坐果率。

  1.1 发病规律

  褐斑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落叶上越冬。翌年遇潮湿环境时越冬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进行传播,直接侵染叶片危害。树冠下部和内膛片叶最先发病,而后逐渐向上及外围蔓延。病菌潜育期短,一般为 6~12 天,在果园内多次再侵染,流行性很强(图1)。褐斑病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降雨,尤其是 5—6 月的降雨情况,降雨多、降雨早发病重,干旱年份发病轻。5—6 月的降雨主要影响越冬病菌向上传播侵染叶片,若此期干旱无降雨,即使 7、8 月雨水较多,褐斑病也不会重发生,进入 7月后越冬病菌逐渐死亡,而后期病害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的情况。另外,弱树、弱枝发病重,壮树发病轻;树冠郁闭发病重,通风透光发病轻;管理粗放果园病害发生早而重。

  图1 褐斑病发病状

  1.2 防控技术

  褐斑病防治以彻底清除落叶、消灭越冬菌源为中心,加强果园管理、促进果园通风透光、增强树势为基础,早期及时合理喷药防治为重点。

  1.2.1 消灭越冬菌源 落叶后至发芽前,先树上、后树下,彻底清除落叶,集中深埋或销毁,并在发芽前深翻果园土壤,促进残碎病叶腐烂分解,铲除病菌越冬场所。

  1.2.2 加强果园管理 增施农家肥等有机肥,按比例使用氮、磷、钾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合理负载,促使树势健壮,提高树体抗病能力。科学修剪,使树体及果园通风透光,降低果园湿度,造成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

  1.2.3 及时喷药防治 药剂防治的关键是首次喷药时间,应掌握在历年发病前 10 天左右开始喷药。第一次喷药一般应在 5 月底至 6 月初进行,以后每隔 10~15 天喷药 1 次,一般年份需喷药 4~5 次。对于套袋苹果,一般为套袋前喷药 1 次,套袋后喷药 3~4 次。具体喷药时间及次数应根据降雨情况灵活掌握,雨多多喷、雨少少喷,多雨年份适当多喷1~2 次。治疗药剂有:30%(质量分数 ,后 同)戊 唑·多 菌 灵 悬 浮 剂1 000~1 200 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 800~1 000 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1 500~2 000 倍液、10%已唑醇乳油或悬浮剂 2 000~2 500 倍液,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等。保护性药剂有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及 1∶(2~3)∶(200~240)倍波尔多液等。具体喷药时,第一次喷药,建议选用内吸性治疗剂,以后保护剂与治疗剂交替使用。喷药时尽量掌握在雨前进行,并选用耐雨水冲刷药剂,且喷药应均匀、周到,特别要喷洒树冠内膛及中下部片叶。

  2 斑点落叶病

  斑点落叶病是造成苹果早期落叶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年份常造成果园大量落叶。元帅系品种发病重,富士系品种抗病性较强。

  2.1 发病规律

  斑点落叶病主要以菌丝体在落叶和枝条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风雨传播,直接或从气孔侵染,幼嫩叶片容易受害。潜育期很短,侵染 1~2 天后即可发病,再侵染次数多,流行性很强。病菌对苹果叶片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叶片上有 3~5 个病斑即可导致叶片脱落。每年有春梢(5 月初至 6 月中旬)和秋梢(8—9 月)两个危害高峰期,防治不及时,可能造成两次大量落叶,但以秋梢发生危害更重(图 2)。斑点落叶病的发生轻重主要与降雨和品种关系密切,4 000 倍液、45%异菌脲悬浮剂或50%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 倍液68.75% 恶 酮·锰 锌 水 分 散 粒 剂1 000~1 500 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1 000 倍液。尽量在雨前喷药效果好,但必须选用耐雨水冲刷药剂。

  图2 斑点落叶病发病状

  3 黑星病

  也是造成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之一。降雨多年份发病严重。

  3.1 发病规律

  黑星病主要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子囊壳逐渐成熟,遇雨水时子囊壳孢子释放到空气中,通过气流或风雨传播,侵染幼叶、幼果(图 3),经 9~14 天潜育期后逐渐发病。叶片和果实发病 15天左右后,病斑开始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再次侵染。病菌从落花后到果实成熟期均可危害,在果园内多次再侵染,降雨早、雨量大的年份发病早且重(图 4),特别是 5—6 月的降雨,是影响病害的重要因素;夏季阴雨连绵,病害流行快。不同苹果品种发病差异明显,渭北长武县今年瑞雪发病就严重,其他品种发病轻。

  图3 黑星病初发病

  图4 黑星病发病后期

  3.2 防控技术

  黑星病的防治以清扫果园、清除越冬病菌为基础,适时喷药防治为重点。

  3.2.1 搞好果园卫生 果树休眠期,先树上后树下,彻底清扫落叶、杂草、果袋,集中深埋,清除病菌越冬场所,消灭越冬菌源。

  3.2.2 适时喷药防治 关键为喷药时期,一般果园落花后至春梢停止生长期最为重要,根据降雨情况,及时喷药,10~15 天 1 次,发病严重果园可连续喷 3~4 次。雨前喷药效果最好 ,但必须选用耐雨水冲刷药剂。可选用有效的药剂有:40%晴菌唑可湿性粉剂 6 000~8 000 倍液、40%氟硅唑乳油 7 000~8 000 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 800~1 000 倍液、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等。

  4 锈病

  锈病严重时造成早期落叶,削弱树势,影响产量。

  4.1 发病规律

  图5 锈病叶片正面发病状

  锈病以菌丝体或冬孢子角在转主寄主桧柏上越冬。翌年春季,遇阴雨时越冬菌瘿萌发,产生冬孢子角及冬孢子,冬孢子再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经气流传播到苹果幼嫩组织上,从气孔侵染危害叶片、幼果等组织(图 5、图 6),导致受害部位发病。锈病是否发生及轻重与桧柏远近及多少密切相关,若苹果周围 5 千米内没有桧柏,则不会发病;近距离内桧柏越多,发病越重。

  图6 锈病叶片背面发病状

  4.2 防治技术

  4.2.1 减少病菌来源 彻底砍除果园周围 5 千米内桧柏,是有效防治苹果锈病的最根本措施。在不能砍除桧柏的地方,可在苹果萌芽前剪除在桧柏上越冬的病瘿;也可在苹果发芽前在桧柏上喷洒 1 次铲除剂,杀灭越冬病菌,效果较好的铲除性药剂有: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 800~1 000 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 1 000~1 200 倍液、3~5 波美度石硫合剂等。

  4.2.2 及时喷药保护 往年锈病发病重的果园,在苹果展叶至开花前、落花后及落花后半月左右各喷药 1次,即可有效控制锈病的危害。常用的有效药剂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1 500~2 000 倍液、40%氟硅唑乳油 7 000~8 000 倍液、40%晴菌唑可湿性粉剂 6 000~8 000 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2 000~2 500 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500 克/升悬浮剂 800~1 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