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篇,我就来说一说不可以让孩子做的事情。没有人统计过,一个爸爸或妈妈在陪孩子的一天中,会说多少个“不行。

没有人统计过,一个爸爸或妈妈在陪孩子的一天中,会说多少个“不行!”、“不可以!”、“别动!”……

孩子们小的时候,我们感觉处处充满了危险,外面的危险就不用多说了,各种各样的陌生人,各种各样的熊孩子,以及公路上的车水马龙……

即使孩子在家里,也有发生过很多危险。

比如:

有的孩子去厨房玩,烫伤了;有的孩子挂毛巾,眼睛被卡在挂钩上了;有的孩子在浴盆里洗澡,溺水了;……

所以,我们一天24小时,眼睛都不想眨一下,就想时时刻刻陪着孩子,时时刻刻保证他们的安全。不止你们这样,我也如此,我也是很怕孩子受伤。

可是,当“不行”、“不可以”、“别动”……这些词说多了,就成了我们的口头禅。然后,有一些本不应该禁止孩子做的事情,我们也在拒绝和控制孩子!

有很多事,我们本可以同意,却一直在主导孩子,让孩子跟着我们的步伐走。

周日我带着两个孩子去爬山,路上遇到一对母子,年轻的妈妈和一个大约五六岁的男孩子。

他们在一个路口停下来吵了几句。

男孩说:妈妈,我想走这条路。妈妈说:这条路不好走,也没什么风景,咱们还是走这条吧!男孩说:妈妈,每次我们都走这条,今天我想换那条路走!我就想从那边走!

妈妈直接拉上男孩的手,一边往她指定的那个方向走,一边说:“不行!告诉你那边不好看呢,怎么不听话呢!”

男孩一边挣扎一边无奈的说了一句:“为什么每次都要听你的?”

这句话妈妈没有给回答,这句话就在瞬间消散在风中了。

这两条支路是殊途同归的,路程也差不了十几分钟吧,最后都是到了同一条大路上,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体验一下另一条路呢?为什么非要每次都听妈妈的?

我们有一些父母,有这样一个荒唐的念头:

孩子小的时候,要做一个听父母话的孩子,从不反驳父母;如果反驳,那你就是个问题孩子,你就做错了!

孩子大了,我们就希望ta变成一个独立、自主,有主见的大人,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敢于反驳老师或领导,敢于表达自己的立场!如果不敢表达,那就是胆小,懦弱!

难道,“独立自主”这个能力,天上会掉下来吗?

难道小时候对父母唯命是从就是对的,长大后对领导唯命是从就是错的?

我们的衡量标准是否合理?——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父母们对孩子说过的很多“不行!”,都用错了地方!

网络图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尝试却被父母不停的阻止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

孩子想体验将画笔直接画在手上的效果;孩子想体验一下躺在树叶上、沙滩上的感觉;孩子想试试用手抓米饭与用勺子吃米饭,有什么不同?孩子想先吃点东西或看一集动画片,再去写作业;孩子想穿这件衣服,而不是那件裙子;孩子到了饭店拿着菜谱想自己点个菜;……

家长们总会在孩子做这些事,或者在孩子问我们可不可以的时候,拒绝孩子,说:

“不行!不可以!太脏了!米粒弄得到处都是!写作业是最重要的!这件衣服搭配起来不好看!你点什么菜,这么小,哪知道什么菜好吃!……”

类似这样的例子,说到明天也说不完!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可以呢?

这一篇,我就来说一说不可以让孩子做的事情。

(一)危险行为

这里面分为绝对危险行为与潜在危险行为。

绝对危险行为,通俗解释就是第一反应是马上制止!比如:

摸电源、碰开水。

潜在危险行为,通俗解释就是看到孩子要去做,犹豫一下,想一想是否要制止。

比如两岁的孩子吃果冻或坚果;青春期的女孩子晚上单独与男孩去僻静的地方约会。

(二)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让很多人在网上谴责的熊孩子,大多都是做了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情。比如在图书馆跑来跑去、在公交车上踢陌生人、玩滑梯的时候把别的孩子推下去……

孩子出现这类行为时,作为父母,我们是要对他们坚定的说“不行!不可以!”的。

要让孩子们明白,我们在做自己,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不要影响到别人,不要破坏环境,不要给别人带来困扰。

父母们对孩子说过的很多“不行!”,都用错了地方!

网络图

(三)不符合价值观的行为

这里的价值观,分为“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形成的价值观”。

比如:诚实守信,不撒谎。

如果孩子对我们撒谎,我们就要对孩子说“不”,要引导孩子诚信。

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做到诚信。如果我们明明在家,却当着孩子的面儿对着电话说:“我在外地呢,现在没法去公司加班。”这种做法,就会让孩子的认知产生混乱。到底是诚信好?还是适当撒个谎也无所谓?

当然,你若认为灵活圆滑一些也挺好,那么代表你的价值观中,诚信并不在其中。因此,孩子撒个小谎没有触碰到你的价值观。

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好?什么样的价值观不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需要我们自己衡量。

(四)不符合利己主义原则的行为

这里的利己主义原则,不是一个贬义词,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家长的利己主义原则。

我们没有必要做一个鞠躬尽瘁的家长,我们也需要尊重自己的时间和劳动。

比如:

我今天真的很累,而孩子们非要把衣柜的衣服扔出来玩打架游戏。如果我们让他们玩,就意味着他们玩完之后,我们还要用很长时间一件件叠起来,收进去。

那么,我就可以从“利己主义原则”出发,告诉孩子们:“不可以!因为妈妈很累。”

当然,我们还可以有更好的沟通方式。

比如:“孩子们,妈妈知道你们特别想玩这个游戏。(共情)但是,妈妈今天真的很累,没有力气再去收拾衣服,让你们去叠好,对你们来说也很困难。(坦诚说出状态)我们可不可想出一个其他的方式,让你们既玩得开心,妈妈又能轻松一些呢?(提出请求,关注解决问题)”

然后和孩子们一起想一想其他的方式,比如:枕头大战!

玩完之后,整理枕头,是孩子们能自己完成的事情。

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孩子们想要玩耍的需求,也满足了妈妈想要休息的需求。

父母们对孩子说过的很多“不行!”,都用错了地方!

网络图

如果我们没有尊重到自己的状态,完全按照孩子的意愿来,不但会演变成溺爱,还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己为中学,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体贴父母。

而且,如果我们很疲劳,很鞠躬尽瘁,那么在这无数的操劳的背后,有可能是你越积越深的抱怨和不满,总有一天你会以发脾气的方式回馈到孩子或者家人身上,这就更糟糕了。

以上四类,我根据正面管教中的分享内容整理出来的我们需要坚决说“不”的事情。

这里不得不提醒大家一句:

即使我们阻止孩子去做这些事,也不要简单粗暴的去阻止。

我们可以和孩子好好沟通,对孩子说说这些事情的危险性,对自己及别人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行为上的好榜样。

言传不如身教,当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的行为大多都错不了。

除了这四类之外的事情,我们能放手的就让孩子去做吧,让他们从点滴小事独立做起,然后从小事过渡到大事,逐渐让他们去体验不同的过程吧!

孩子只有在不断的体验当中,才能形成自己的认知,也会在不断的体验当中,发现自己内心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勇敢、自信、独立、有主见!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美国正面管教认证讲师,“非暴力沟通”的践行者。我不是专家,我的原创文章是基于我的学习和实践而写,是个人感悟,希望朋友们建设性的参考。如果能给到大家一些启发,我很开心。若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都能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