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系列-27】 1636年4月,皇太极正式改元称帝,定国号为清,年号崇德。此后数年间,他不停的派清军越过长城,进入明朝腹地攻城略地,大肆抢劫。清军的这些越境行动虽然给明朝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也获得了很多战利品,但始终只是游击战,只能抢一把就走,无法在明朝内地长期立足。 这是因为山海关和关外的宁锦防线此时仍牢牢掌握在明朝手中,这部分驻军的存在使得皇太极不敢派过多清军参加越境军事行动,他要留足够的力量牵制宁锦的明军,保护后方安全。 宁锦防线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清军越境进入明朝时只能舍近求远,绕开宁锦防线和山海关,把战线拉得很长。如果长时间滞留在明朝境内,一旦被明军截断退路,想全身而退就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清朝如果想顺利入关并站稳脚跟,必须先摧毁明朝的宁锦防线,首要任务就是夺取锦州。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极经过充分准备,终于下定了攻打锦州的决心。 锦州位于宁锦防线的最前沿,是明朝在辽东经营多年的军事重镇,此时由左都督祖大寿率重兵驻守。锦州城墙高大坚固,且配置了红衣大炮,想要攻占它可没那么容易。 明军火炮 祖大寿这个人也比较有意思,他曾经在大凌河之战时因弹尽粮绝被迫投降了皇太极。但投降后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主动提出回锦州招降旧部,结果成功地把皇太极给忽悠了,真的把他放了回去。 祖大寿逃回锦州后,明朝并没有追究他投敌的事,反而把他升了一级,由辽东总兵升为左都督,负责守卫锦州。崇祯皇帝还几次下诏要祖大寿进京面圣,但他想到自己的老上级袁崇焕的悲惨遭遇,坚决不去北京,借口太忙走不开,其实是真不敢去,怕崇祯跟他翻脸算账。 皇太极深知他的八旗军善于野战和骑兵冲锋,不善攻坚,所以他决定还是采取攻打大凌河的老办法,先把锦州围困起来,切断守军与外面的联系,搞持久战。 祖大寿剧照 崇德五年三月,皇太极派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率军进逼锦州,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锦州围困战。为了达到对锦州长期围困的目的,他们在锦州东北方向的义州筑城屯田,作为攻锦的前方基地。 皇太极把攻锦的清军分成两个班次,三个月换一次班,日夜不停的围困锦州,不给明军以喘息之机。在这期间,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等人还曾因为工作不积极,私自给围锦的士兵放假回家而受到了降爵的惩罚,由此也可见皇太极攻锦的决心之大。 丁酉,降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为多罗郡王,多罗贝勒阿巴泰、杜度以下罚银有差。是时,祖大寿为明守锦州,屡招之不应。上令诸王迭出困之。而多尔衮等驻营锦州三十里外,又时遣军士还家,故有是命。(清史稿) 多尔衮剧照 清军在围困锦州的同时,逐步蚕食锦州外围的明军据点,并抢收城外的庄稼,逐步切断锦州与外界的联系,压缩守军的生存空间。就这样围了一年之后,锦州城中有人开始受不了了。

意志最先动摇的是城中的蒙古人。锦州守军中有部分是蒙古人,他们被清军的这种封锁给吓怕了。其中的蒙古贝勒诺木齐、台吉吴巴什等人暗中联络清军,约定带所部里应外合,开锦州东门投降。 祖大寿早就对城中的蒙古人有所防备,他发觉了诺木齐等人的阴谋,准备先下手为强,把带头的诺木齐和吴巴什抓起来。没想到祖大寿的计划也泄露了,抓捕变成了火并。城中大乱,济尔哈朗趁机在外面发动攻势,占领了外城,祖大寿只好率军退守锦州内城。 郑亲王济尔哈朗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明军收缩到内城后,与外界的联系完全断绝,情况更加艰难了。这时城中粮草也快要耗尽了,祖大寿紧急向朝廷求援,希望早发援兵,否则锦州必然失陷。 锦州之所以能被围困这么久,说明清朝的国力已今非昔比,它已经能解决几万大军的长期后勤保障问题,不用像以前那样靠偷袭和速战速决取胜了。清朝已经在辽东战场上占据了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明朝要不要派援兵,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如果不派援兵,锦州自然是难保,明朝经营多年的宁锦防线也会随之土崩瓦解;而如果派援兵,则会投入更多的本钱,面临更大的风险,毕竟围点打援是皇太极的拿手好戏。请问大家,假如你是崇祯皇帝,该如何抉择呢,是断臂求生放弃锦州,还是孤注一掷与清朝决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