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最大的爱,是转发出来

  我一直是个魔性事物爱好者,热爱收看各种沙雕的玩意,但有的东西由于过于沙雕,分享给别人的时候就引起了不适(主要是对方不能get然后引起我自己的不适),后来就不怎么跟别人随便分享这些,改成独乐乐了。

  同理也适用于各种我爱好的纪录片,因为你一团热乎地推荐给别人,最后得到“长不看”或者“这什么啊看不懂”,甚至是“就这个?也不怎么样啊!”的评价,你很难对生活有心平气和的感觉。

  不过呢前面我在票圈看到一个小朋友发了个对某个假正经纪录片的强推,我顿时就,诶~~~~~~~~原来世界上也是有人看这个的哇,我跟沙雕网友的三次元距离也并不是辣么远。

  并且对自己羞于展示爱好的表现感到……自己rio是垂垂老去了。

  哦这个纪录片就是《历史那些事》

  

  必须声明一下的是,这部纪录片在豆瓣评分并不高,这很合理。

  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充满了各种高级感或者专业度的巨制,片头就透着浓浓的不靠谱感,好像专门跟历史的厚重感和悲壮感对着来,然后下面告诉你的一些历史文化的故事全是逗逼们不负责任只为博眼球的恶搞。

  看多了这个截屏还有点好看是怎么回事~

  然后呢,开篇是非常正儿八经的纪录片配音,然鹅严肃不到五分钟就开始放飞。如果你特别不喜欢有人用调侃或者吐槽的语气去描述历史人物,那么看到这里就算给你避雷了。

  其实我也不喜欢历史人物总是被娱乐化,但要看娱乐的程度是怎样的,如果没有破坏原来的意思,没有歪曲事实,只用当下人们更能理解的方式解读,就算是吐槽我最爱的那些古人们,我也可以接受。

  

  即使是苏轼。

  第一集《在下东坡,是个吃货》,说的是苏东坡一生被贬到任何地方都带着对吃的巨大热情,无论身处何处都以一个吃货的天赋身份与无情的命运抗争的故事。

  第二集《我在我家偷文物》,说的是逊位后的溥仪发现宫内文物流失严重,跟师父庄士敦一起cos福尔摩斯却遇到意外变故的故事。

  第三集《请回答,604》,开始以为是要讲怕老婆的隋文帝杨坚,其实说的是隋文帝驾崩的公元604年,本该继位的废太子杨勇和登基的隋炀帝杨广的恩怨故事。

  专门用到了那个“君子报仇千年不晚的”梗,房地产开发商无意中开掘了隋炀帝杨广的坟墓,而这个开发商,与被杨广当年夺嫡陷害并赐死的兄长同名,也叫杨勇

  可是套用的是墨镜王的画风。

  第四集《一口锅的逆袭》,因为没有尊贵的B站会员还没能看,但不难看到这个纪录片的标题用的都是当下的网红句式,也是讨年轻人喜欢的形式。

  至于是不是一种变相的迎合,我觉得见仁见智。

  可是你如果能抛开成见点开一集,就会发现其中自有用心之处,除了历史小剧场的部分,其他的内容,从画面到解说词,都还是很正经的纪录片画风。

  

  第一集

  第二集

  可是在正经之余,又会出现一些略感违和的梗

  溥仪和庄士敦确认眼神

  杨坚离家出走,大隋新闻想搞事

  也让苏轼唱穿越和唱rap(其实这个我不是很喜欢)

  让庄士敦变身福尔摩斯呼唤花生……

  还扬言,这辈子都不可能回宫……

  小剧场里还有植入广告……

  就像从前在《第十放映室》里听到旁白用字正腔圆的央视纪录片范儿在解说周星驰的电影,有一股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感觉,或者也可以叫做,反差萌。

  反差归反差,该有的知识点并没有缺失,在比较关键的地方都给出了看似不经意又非常贴心的解释。

  像苏轼穿越之后给大排档老板展示东坡肉做法时候的那首《猪肉颂》还有拼音注释。

  溥仪跟溥杰商量怎么倒卖文物的时候,对《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的标注。

  对于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也给出了符合主流史观的评价和结论。

  苏东坡如果活在当下,未必能吃得惯他自己的家乡菜,因为四川菜自古以来就有使用花椒的传统,但辣椒确实要等到明朝才传入中国的。

  而苏东坡自己则明确表示过,他喜欢吃荤和吃甜

  而真正意义上的东坡肉,放在当下可能也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因为听起来虽然美味,可它其实就是白水炖肉而已,可能只放了最基本的盐,也可能连盐都冇。

  在很多史料包括溥仪的自传里都提到了宫里的太监监守自盗的事情

  太监们老奸巨猾,势力盘根错节上百年,溥仪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帝,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坑蒙拐骗,甚至放火烧毁宫室去毁灭证据。

  而溥仪自己也参与了偷盗这件事,就没有太监们的恶行这样广为流传。

  而溥仪从小活在文物堆里,他比太监们和宫外的掮客们都更知道哪些东西是真正值钱的宝贝,他倒卖的文物里包含大量的绝代精品,有的至今无法追回。

  以上这些文物的倒卖,是因为溥仪在被赶出皇宫之后,仍然要维持他原本奢侈的生活。

  颠沛的命运,权欲的腐蚀,让这个原本一派天真的年轻人,最后成为了执着于复辟和龙脉的伪帝。

  不知道溥仪后来在天津卖掉众多国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当时倒卖宫内文物的初衷:

  

  筹措资金,去英国留学,去开眼看看世界。

  

  你应该能感觉到,在逗逼吐槽脑洞cosplay还有rap这些当下最受年轻人喜爱的形式下,纪录片展示出来的核心内容仍然是具有温度的历史。

  对溥仪这样身份复杂的人有客观的态度,对杨勇和杨广延续上千年的恩怨也没有用“终于报仇”这种段子手式的解读。

  对苏轼吃货表面掩盖下的精神世界也有非常好的呈现,在不经意间处处留下关怀的痕迹

  吃货苏轼一集最后的这段旁白不比任何传统纪录片差:

  

  他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他看到了赤壁的怒涛,岭南的荔枝林,还有海南的苍凉落日。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一个“老饕”,足以概括自己的一生。

  

  他屡遭贬谪的一生是悲苦的,但他却在所到之处,用当地的美食装点了人生,用能够企及的食材,温暖了生命中的苦难。

  

  他在悲剧的人生旅途上,绽放出了不一样的烟火,也为今天中国人的餐桌,增添了几道不寻常的美味。

  

  说着说着像舌尖系列了是怎么回事……

  《请回答604》的结尾,寥寥数语,意味深长: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公元604年,为了争夺皇位发生的一连串血腥的故事,也终将沉淀在浩渺的历史往事中。

  

  片中不断出现的这种名言警句,既能恰到好处地装逼,又确实能起到概括和升华的作用。

  如果你还是为写作文而挣扎高中生,这里推荐你记笔记~

  之前说了,这种拍摄纪录片的理念,到底是不是在刻意迎合当下年轻人,是见仁见智的。

  但就结果而言,本片在豆瓣的评分7.6不算高,但在B站却被两千多个观众打出了9.7的高分。无论是不是刻意制造噱头,它都达到了最初的目的,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

  B站的观众也并不是刻板印象中的那种一天只知道弹幕撕逼的不学无术的人群。他们在见识过很多精品纪录片之后,仍然愿意为这部并非制作特别精良的泥石流纪录片大高分,必然有他们的理由。

  B站很多纪录片的点击率并不比沙雕鬼畜视频差~

  我自己的理由之一,就是制作团队名单中的一位:金铁木

  

  熟悉国内历史纪录片的人应该对这个名字不陌生,他是豆瓣众多高分纪录片的导演,作品列出来如雷贯耳。

  他的纪录片,从画面到内容都充满了让人慨叹的美感,首屈一指的《大明宫》,是国内很罕见的用了数码技术复原了大明宫建筑原貌的作品。

  随便看几幅剧照感受一下~

  太液池

  三清殿

  梨园

  玄武门

  长生殿

  而且室内的场景、器具,无不精美考究

  

  舞蹈也不止是走个过场

  打马球的场面也异常精彩

  btw,在演员阵容里我还发现了你们的……居老师,他演啥了???完全冇印象啊~~

  也就是说,有了金铁木导演坐镇,《历史那些事》即便是气质不同了,内核也没有大改,仍然是合理输出了文化的内涵,无端就让人放心。

  有的场面真的很有金铁木的气质来的,或者就是借用了《大明宫》里的场景片段也未可知。

  在我甚是年少无知的时候,觉得文化是高高在上的,虽然自己并没有什么文化,却也还看不起所谓的通俗文化,觉得他们都low极了,没有见识的人才会喜欢那些。

  其实任何一个受过一点专业教育的人,都可以写出不少让外行人根本看不懂的东西,来显得自己所学的高深。俗称装逼。可是装逼总会被雷劈,能不被打脸的人,不需要文化人的人设,也不怕崩坏。

  你看马东老师能宣传娱乐至死,彩衣娱观众,而靳东老师却偏爱写繁体字读专业书籍且不屑于买热搜,谁更有文化?观众又不是傻子。

  但更厉害的,显然是那些深入浅出,从不显摆自己文化感,从不端着架子跟读者说话的大师们。像苏轼,吃甜点啃羊蝎子也不会让人觉得幻灭。

  能在科学界的某个领域做到顶尖的人,无论哪个领域,他们写的书说的话里,都是最简洁明了的。

  科普不易,牛逼如霍金都被其他科学家diss,何况只是个纪录片的导演。

  金铁木的《大明宫》也被很多人诟病说服装道具有硬伤,可是这些并不妨碍我们这些普通观众通过他的输出产生对唐史的兴趣,从而接触到更深层次的更专业的内容。

  金导真的是当下商业化比较成功的纪录片导演了,他的《复活的军团》,哇哦哦哦哦哦哦~~~~~~~~~不比大片视感差,强推。

  秦史爱好者必看

  《历史那些事》也是一样,尽管它在很多地方有肉眼可见的粗糙感,但从普及历史常识,让不爱看书的、热爱流行文化、拒绝被灌输道理的人们看了之后能觉得有意思,知道历史上有这些事的结果来看,它的立意就比那些所谓大制作大明星的烂剧烂片,高出十万八千倍。

  如何用自己的作品跟当下的年轻观众对接,金铁木说:

  

  谁都年轻过,但是每一代年轻人有他们自己成长的土壤,要了解他们的土壤,去了解他们,去认识他们,像标本一样去解剖他们,解剖他们的精神世界,要非常平等的了解他们。

  

  过来人最容易产生对年轻人的鄙视,但年轻人又用他们最无懈可击的优越感让过来人无可奈何:他们确实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发量和胶原蛋白)。

  可是如同片中所说的那样,一切爱恨终将过去,大家都只不过是历史的尘埃。

  如果现在你面前两具木乃伊,1000年的那个嘲笑800年的那个,你懂什么,小屁孩!观众除了觉得好玩,实在没有别的感受。

  人间不值得,与其端着架子孤高傲世,不如大家一起脚踏实地地嗨起来啊~~

  女侠鵺话原创

  

  欢迎勾搭,欢迎转发

  

  转载要提前告知~

  

  女 侠 鵺 话

  一个不求上进的公众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