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也就是双十一前夕,新加坡豪雨骤降,导致武吉巴督和蔡厝港一带发生突发性淹水。大雨来得又快又急,从下午4时40分到6时的大约一个半小时内,在武吉班让探测到的降雨量就达100毫米,几乎占这个月份总雨量的四成。在蔡厝港大道和蔡厝港一道的十字路口,这场突如其来的雨势导致路口出现淹水情况,浑浊不清的黄泥水掩盖了马路,水深几乎到达膝盖部位,司机开车时战战兢兢,行人过马路时都得小心涉水。

  除此之外,武吉巴督西5道、武吉巴督驾驶中心及埃索(Esso)油站的路段也出现突发性淹水。在武吉巴督西5道第393座组屋旁的军营,一道篱笆下的砂石被雨水掏空,大量石块和泥巴,夹杂着野草枯叶被雨水冲进组屋底层,组屋楼下大片面积一度都是黄泥水。大雨下不久,黄泥水就不断从山坡上往组屋底层流过来,车道上的两辆车子受困,轮子几乎看不到。据附近的居民反映,她在该处住了13年,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近两年,新加坡也是频频上演“到新加坡市中心去看海...”的编剧...新加坡城市的排水系统一直被吹的快上天...但这两年是水情不断!今年9月份,一场历时2小时的滂沱大雨,导致宏茂桥多处出现突发性淹水,涉及宏茂桥4道、6道、8道和9道等多个地点。巴刹、组屋楼下和停车场都出现突发性淹水(flash flood),导致通行困难,公众居民纷叫苦。

  今年1月,一场大雨更是导致全岛多处出现突发性淹水,豪雨导致多条马路严重积水、汽车抛锚,甚至有大树倒塌压损罗厘,以及有组屋的多层停车场电梯变成“水帘洞”。当时受影响的九个地点是:淡滨尼路(惹兰德利地对面)、淡滨尼12道(淡滨尼生态公园对面)、阿鲁慕甘路(Arumugam Road)、沈氏道/友诺士8路、沈氏道/丹戎加东路、惹兰尼巴(Jalan Nipah)、勿洛路/新樟宜路上段、樟宜路上段/勿洛北4道,以及勿洛路/樟宜东路上段。公用局说,这些地方的淹水维持了15分钟至一小时,水深介于15至40公分。除了淡滨尼12道,其他八个地点属于低洼地区,有些是淹水的高危区,有些则连接双溪勿洛,因此受潮汐影响。

  当然,现在新加坡的地下排水系统还在改善,还在不断的修建...什么时候能实现水不淹城...估计路还长着呢...

  谈到城市治水!不得不提德国!据说,最成功的城市就是——中国青岛被称为中国唯一一个不怕下大雨的城市!据说,在100多年前,德国人占领青岛,并且在这里到了17年之久,他们并没有着手开始建豪宅,搞绿化,而是先跑去通下水道......1989年,德国政府任命的青岛地下管线工程师Megens带领着自己的助手和数百名中国工人,利用青岛东高西低三面环海的地理优势,铺设了南部老城区沿海一线的地下管道,一次性铺了3500米。铺设下水管道所用的水泥、钢筋均来自德国,而铺设的下水管道尺寸之大,甚至连德国人都称之为“怪物”。

  这项工程直至1905年才全部完成,他们设计的雨污分流模式,不仅改善了排水系统,也让城市的饮水更加卫生。在青岛栈桥海岸线以东5米左右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德国人建造的暗渠,地方非常宽敞,高度在2.5米左右,宽度竟有3米左右,成年人在里面可以随意走动。然而当年德国人建造这些的时候人们并不理解,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如今我们再看看,青岛成为了一个不怕暴雨,无需抗洪的城市!德国人做工的细心和考虑周全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据悉,在青岛德国租界的下水管道在使用的了上百年之后,,很多零件已经开始老化,于是中方向德国咨询,但是当年德国的公司早就不在了。令人惊喜的是,德国企业发来邮件表示德国有一项施工标准,在需要更换的零件周边3米的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更换零件的小仓库。果不其然,这些小仓库真的存在!里面的零件都是用油布包裹着,如同新的一样!

  如今,对于暴雨,抗洪,德国人又有了新的创新,他们的技术让人叹服!有一年欧洲暴雨,当时奥地利小镇的多瑙河爆发洪水,德国的技术解救了他们。就在洪水爆发之前,工人临时在河边搭建了一排防洪挡板,在德国,它叫做“Spundwand”,由15cm厚的铝合金压制成长2m的口字型铝梁。

  我们可以看到有了这层挡板,洪水稳稳的被阻隔,城市一点都没有收到损害。

  对于城市治水,小伙伴们还发现了哪些治水名城,别忘了留言分享下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