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一个角度而言,可能是朱载坖受贤臣高拱、徐阶、张居正等的引导。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真正深受二龙不能相见之苦的,估计莫过于是朱载坖(jì),当然了,相对之下,他又是幸运的,毕竟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大位。

《大明风华》里,朱瞻基曾对徐滨说,自古二龙不能相见,意思是朱棣与朱允炆不能直接见面。至于二龙不能相见的说法,我查了许多资料,未能找到它的确切来源。 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真正深受二龙不能相见之苦的,估计莫过于是朱载坖(jì),当然了,相对之下,他又是幸运的,毕竟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大位。 在史料的记载中,朱载坖的父亲朱厚熜是听信方士陶仲文的劝告,说二龙不能相见。我猜测这种说法的源头,可能是由《周易》而衍生的各种复杂学说。 他老爸朱厚熜对这种说法深信不疑,使得朱载坖像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 朱厚熜继承他的堂哥朱厚照的皇位之后十八年才生下了长子朱载基,然而朱载基出生两个月便夭折,这让他悲恸不已。 悲恸之余,深信方术的朱厚熜便去问陶仲文是什么原因导致夭折,史料只记载陶仲文说,二龙不能相见。 或许朱厚熜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初始不是十分相信这种劝说,直到再发生一件事。他的儿子朱载壑出阁讲学,根据礼仪,朱厚熜必须在场,这意味着二龙相见。 朱载壑好像应了二龙不能相见的魔咒,二龙相见后不久,朱载壑便病逝。自此,朱厚熜坚定决心,不再二龙相见,甚至不立太子。 这让时为裕王的朱载坖和景王的朱载圳极其郁闷,因为这条魔咒,他们长时间见不到父皇,像生活在离异家庭。 但是,也正是朱厚熜不立太子,导致朱载坖与朱载圳进行长期的太子之争,朝中文武百官亦纷纷站队,彼此斗得不可开交。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朱厚熜的谋略,故意不立太子,以此大搞平衡权术。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依据,朱厚熜后期二十多年不上朝,靠的就是用人的平衡,特别是对严嵩与徐阶的任用。 可无论如何,我们只能猜测,朱厚熜不立太子是事实。这期间,景王朱载圳相对风光一些,因为其性情豪爽,善于结交朝臣,大有储君之势。 朱载坖相对而言,性格比较平庸木讷,不善于与朱载圳相争,但他有贤臣高拱、张居正、陈以勤的拥护。 一定的程度上,朱载坖的平庸性格,反而成就了他的人生巅峰。他摆出来的事相,很明显是不与朱载圳争储君之位,有利地保护了自己。当然了,这是他的真实心理,还是张居正他们的策略,两者都是有可能的。 最终朱载圳耐不住性子,让朝臣郭希颜出面上谏,希望立他为储君,结果朱厚熜龙颜大怒,将郭希颜斩杀,而朱载圳被逐于安陆。 朱载圳在安陆不久便病逝,这对朱载坖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他不用拼命去竞争,皇位就这样到手了。 有时,世事就是这样,人算不如天算,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朱载坖就是这样在稀里糊涂中成了储君,似乎命中注定是九五之尊。 莫名其妙的二龙不能相见,让他体会不到父子感情,却是他成为皇帝的有利条件,假如二龙能相见,估计他远不是朱载圳的对手。 什么二龙不能相见,都是胡说八道,他登基后,立马诛杀方士。 朱厚熜驾崩之后,朱载坖作为储君,毫无疑问地接过皇位。他登基之后,估计是心底极其反感所谓的二龙不能相见之说,所以他将老爸朱厚熜宠信的方士杀得一干二净。 对于宫中神神化化的道教摆设与仪式,他更是厌恶至极,一律废除。 自然,他这种举措使宫内节省了很多开支,这可能也与他本身就爱节俭的性格有关。另一个角度而言,可能是朱载坖受贤臣高拱、徐阶、张居正等的引导。 朱厚熜在位后期,宦官干政严重,朋党之争让朝廷乌烟瘴气,徐阶、高拱、张居正等等这些贤臣饱受其苦,今扶持的朱载坖上位,那些宦官、方士受到灭顶之灾,在所难免。 朱载坖性情温和,是个没有什么主见的皇帝,他算不上是明君,却也不是个昏君,但所幸他手中有很多贤臣。 大明王朝总是贤臣层出不穷,比如开国时的刘伯温,朱允炆时的方孝隭,朱棣时的解缙、三杨,朱祁钰时的于谦,朱佑樘时的杨廷和等等。 而今朱载坖手下贤臣高拱、除阶、张居正等等,基本上是这些人帮他撑起了江山,而至于他本人,关于如何治国安邦,是远不如他老爸朱厚熜了。 既然朱载坖本身不懂如何治国,但那就放开让贤臣们去干,事实上,是有效果的。总的来说,朱载坖执政的六年间,在经济上,功劳主要有隆庆开关,即允许民间远洋经商,这给大明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 边疆上,朱载坖的隆庆和议,使得汉蒙和谐相处,为国内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而至于海防,内阁制度,科举等等方面的变动,正史的记载中,皆有改善。 可实际上,这种种利国利民的政策,都是出自张居正、高拱等等贤臣之手,只是功劳扣在朱载坖头上罢了,毕竟他是帝王。 因为有贤臣的辅助,使得他没有后顾之忧,而朱载坖又是平庸的没有进取心的帝王,他上位后,大量的时间沉迷于后宫生活,使得他身体羸弱。 朱载坖三十六岁病逝,他儿子朱翊钧八岁便继位。幸运的是,大明王朝真不缺贤臣,朱翊钧在一代贤臣张居正辅佐下,开拓了另一个局面,不在话下。 朱载坖六年执政平淡无奇,没有波澜壮阔大刀阔斧的改革,但他宽仁明静,隆庆朝也算是太平盛世 朱载坖的一生除了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文治武功,没有开创新局面,在大明十六位皇帝之中,成就算是靠下的,甚至给人们评论的素材也少。 隆庆一朝,虽然只有六年。但是,其间人才辈出,徐阶、张居正、高拱,都是人中豪杰。在他们的主持下,隆庆一朝倒真是一个太平盛世。在他之前,是终日沉迷于道教的嘉靖皇帝;在他之后,是一个在偏激又对官僚政治很轻蔑中的万历皇帝。隆庆一朝,正是朱载坖的宽仁,才给了大臣们足够的施展抱负的舞台。 相比较其他帝王,他性格又是正德以后历代皇帝中最谦和的,他本心宅厚,没有制造多少冤狱,相反还给海瑞等等官员平反,这点上,对于帝王而言,是被称道的。《明史》对他的评价也不错,说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 但朱载坖是一个"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的人,所以,在他统治期间,内阁之间的权力斗争加剧。其中,徐阶与高拱的斗争从隆庆元年(1567)就已经开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