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令人惊讶的巧合,调查发现,有74%的人在职业发展中因巧合而受益。对于统计学家来说,巧合“仅只是巧合”,一切都是随机,不可想像的巧合事件注定会偶尔发生。他们提出“大数法则”来解释巧合——在非常庞大的人群中,极低概率的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我们不妨将“罕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定为“一百万分之一”。按地球人口约70亿折计,全球每天可以发生7000件“罕见”事件。你遇到的巧合可能就是7000个罕见事件之一。

但对于那些亲身经历过巧合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是“巧合”,一切都是注定的。这方面一个著名的例子发生在美国传媒女王奥普拉‧温弗瑞身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奥普拉在芝加哥主持一档早间电视节目。那时,她非常喜欢小说《紫色》,尤其欣赏索菲娅这个人物;她祈愿在制作人昆西‧琼斯和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筹划的改编电影中饰演这一角色。琼斯来芝加哥出差时,在酒店房间的电视上看到了奥普拉。虽然并不知道她想演这一角色,他认定她演索菲娅最合适。取得联系之后,奥普拉答应了邀约,这部电影令她知名度大增。

“我不相信巧合,我相信那是神圣的机缘。”奥普拉曾说。

心理学家相信,尽管巧合可能随机发生,但它仍是有内涵的,随机里面蕴含着特别的意义。要讨论意义,就进入了心理学领域。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伯纳德‧贝特曼是一位专门研究巧合学的专家,他研究了大量与巧合有关的案例和论文后发现,巧合对人类的心理影响巨大。人们甚至可以将其视为某种“讯号”,据此做出重要决定。

一个典型实例来自参与贝特曼研究的一位妇女。这位妇女是个寡妇,她告诉贝特曼:“当我开始新的恋情,我担心已故的丈夫会怎么想。有一天,我去他的墓地,无名指不小心被草割伤。我不得不去看急诊,他们取下了我的婚戒来疗伤。我的男友和我把这看作我们可以继续发展的讯号。”

贝特曼说:“她把她的手指给割伤了!而她觉得,医院不得不取下戒指是来自已故丈夫的讯号。许多浪漫故事也显示,许多人都不自觉地在制造巧合,像这位妇女一样。但他们下意识创造所需要的巧合的方式,往往比她有意识的方式更难解释。”

巧合可以将自己的意愿提醒给我们,它们可以帮人自省,心理学家称之为“共时性”。共时性是贝特曼界定的几类巧合之一,另一类别是序列性:“这是让你留下印象的一系列客观发生的事件。和共时性事件不同,没有什么特别的主观因素。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验证。”比如你与朋友见面时,发现他刚订了飞北京的机票,而你也刚订了机票去北京;然后你和老板谈话时又获知他也刚订了去那的机票。

不少研究人员已对频繁遇到(或留意到)巧合的人进行心理分析,发现的特质包括自我指涉、直觉力,以及更倾向于寻求生命意义、情感丰富、拥有信仰。而发现巧合及其背后的含义可说是人类的天性——一定程度上我们都有这种倾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