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国宝,名扬天下。古装剧中,不管是翩翩书生还是江湖大侠,都喜欢手持一把折扇,尽显风流潇洒。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国宝,是扬州地区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折扇。

  扬州博物馆讲解员吕云介绍,洒金、洒银的竹骨折扇是1956年出土于扬州城北乡禅智寺附近彭淑洁墓葬,用洒金、洒银的工艺装饰扇面,体现出了使用者高贵的身份。

  由于时间太长,折扇的纸质会发脆、酸化,容易折断,所以为了保护文物,扬州博物馆工作人员没有将这两把折扇展开,只是通过资料图片,感受到它们的精致华美。

  扬州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庄志军介绍,这两把竹骨折扇的扇头在明代中期比较流行,叫大圆头、小圆头或者叫和尚头。使用丝竹或玉竹做扇骨的时候非常讲究,要经过磨、蒸、煮好几道工序,有时,光是打磨扇骨就要一个星期左右。

  当洒金扇全部展开时,扇面上的洒金繁繁密密,如落日晚霞映照天空,而另一把洒银扇更是别致。庄志军介绍,有人甚至给它起了一个比较漂亮的名字 ,叫落霞扇骨。折扇上的装饰做了漆艺,像洒金一样,感觉和日本的莳绘相似。

  中国传统的扇子多为团扇,折扇并非起源于中国。有人说它起源于古代高丽,也有人说是从日本传来的。庄志军介绍,根据各种资料显示:在《清明上河图》中,以及常州出的一个漆奁上的彩绘——仕女执扇图,就已经出现了折扇的形象,说明在北宋或者南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折扇。而在明朝时期折扇大规模出现,据说是因为日本上供折扇时,明成祖朱棣觉得特别漂亮,所以就大规模推广了,后来在官宦阶层中也推广了下来。

  而两把洒金、洒银扇的主人,正是明代中期一位叫做彭淑洁的官夫人,她的丈夫名叫盛仪,扬州人,也是当时的一名三品官员。作为纸质文物,这两把折扇之所以历经五百多年,还保存得比较完好,得益于墓葬的精心建造。庄志军介绍,墓葬用了糯米汁、石灰等材料胶浆墓,而且使用的是六面胶浆。此外,棺材木头也比较好,密封性强,水汽很少进去。

  到了清代,折扇更是随处可见,扇面文化也繁荣发展。很多名士以折扇为媒介,或题词、或作画,进而流传于皇宫、府第、民间乃至海外。一把把折扇也因这些美画佳句,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文物。

  从一种实用的工具,变成了风流雅致的象征,折扇在中国已经度过了千年岁月。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折扇生产国和出口国,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朱蒋慧 王嘉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