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初冬,早起的清晨多了些寒意。而对于仙居以西40公里外的湫山乡来说,现在正是油茶果的丰收季。2万多亩的油茶果让空气中都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为此,湫山乡发出邀请函,将于本周举办第二届油茶文化节。

同时,今年也是湫山乡获得国务院总理签字签发的国务院奖状的第60个年头。

据了解,上个世纪50年代,湫山乡百姓改造油茶林,种植面积2000多亩。1958年,湫山乡乡受到国务院总理亲自签名奖状给以表彰;1962年,湫山乡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颁发奖状表彰;2002年,湫山乡被命名为“浙江油茶之乡”称号。如今,油茶果就像致富果,给湫山的乡民带来增收,也带动了湫山乡的乡村振兴。

这张奖状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呢?

湫山乡的吉祥物油油,介绍了奖状的由来。

民国末期,方宅村曾有油茶林900多亩。解放后,方宅村作为革命老区,掀起了发展油茶的高潮。1956年至1958年,村内老党员方培金(后任仙居县副县长)担任村支部书记期间,提出了“发展千亩新油茶,把方宅建成仙居油库”的口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上山垦荒种植油茶,至1958年上半年,共新造茶林1000余亩,改造油茶地产林近300亩。同年年底,时任方宅村党支部副书记、林业社主任的方小羊,代表方宅村上京参加全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先进表彰会,捧回了“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奖匾。嗣后的5年里,方宅村年年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油茶籽订购任务,成为了名闻遐迩的油茶产区。1963年,方宅村又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奖状”。迨至1981年,方宅村有油茶林2641亩,并建立起了1020亩“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基地。2002年,湫山乡因方宅村的油茶种植被命名为“浙江油茶之乡”。“仙居油库”、“方宅吃油如水浇”的美誉和民谚成为对方宅油茶种植的最好赞语。

本次油茶节,不仅可以在湫山乡访古问今,还能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

第一站点:油茶情怀

通过古老油茶照片讲述油茶的发展史和现代史。

第二站点:油茶仙境

领略方宅村的油茶文化,并且有农耕器具在道路两边趁着山悬挂

第三站点:油茶古韵

方宅村种植油茶历史悠久,宋朝建村时横山一带已有成片的油茶林,素有‘仙居油库’之美誉,周恩来总理曾亲笔提名褒奖。此处古油茶林为方宅油茶发源地,油茶象征着丰收和财富,村民有祭油茶神的习俗,每年霜降油茶开采之日为祭油茶神日。让我们一起在千年古茶林里遨游。

当然,必不可少的就是当地的美食,都是用油茶为原料泡制。有泡鲞、反唆、油圆、豆腐圆、花卷、小笼包、浇头面、麦饼、麦虾、饺子、烧饼、腌腊肉、土鸡汤、煎南糕、煎泥鳅、烧卖、炒面、麦脸、八宝粥、绣球丸子等等。是不是有些迫不及待呢?

那就相约本周(11月16日—11月18日),一起去油茶地里闻香寻果品美食吧~~

【浙江新闻+】

湫山乡山多田少,山林面积达16万多亩,既是一个风景秀丽的红色土地,同时也是个靠山吃山的“仙居油库”。

中国油茶栽培有着23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宋朝时,湫山乡就有成片油茶林,明朝万历年间才大面积栽培,民国时期达900多亩种植面积。至今,湫山乡还有近千年老油茶树十三棵。

浓浓油茶香,千年油茶路。近年来,湫山乡采取科学种植,以循环发展打造绿色化产业,在原有油茶种植基础上加大投入,新增油茶林、改造低产林;转变零散农户种植为“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一个完整整体的产业发展。

同时,湫山乡在方宅油茶基地率先栽培有机油茶,引进油茶良种19个,选用7个优良为主栽品种,推广应用油茶胚芽嫁接和容器育苗等技术,加大种苗质量监管力度,确保良种使用率达100%。目前推广有机油茶栽培技术4000亩,亩均增产1至4倍,每亩增收200元以上。

湫山乡淘汰几百年上千年木制手工榨油车,改换高效节能手摇和半自动螺旋榨油机,提高油茶出油率。目前,方宅整个村油茶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最高年产量15万斤年产值几百万,已成为方宅村最大的经济来源。湫山乡共种植油茶面积达2万多亩,种植农户近4000家,年总产值2000多万元,仅油茶农民人均增收1500多元。“十三五”期间,仙居县还计划新发展油茶8000亩,争取2020年种植面积7万亩,产量1600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