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于高尚的人类正义感和同情心,拉贝先生与在中国工作的十多名外国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当选为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像。

纪念拉贝|拯救南京25万难民的“中国的辛德勒”,值得我们铭记!

约翰•拉贝(John Rabe,1882-1950)于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他于1908年来到中国,并于1931年至1938年在南京担任西门子有限公司代表。出于高尚的人类正义感和同情心,拉贝先生与在中国工作的十多名外国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当选为委员会主席。他挽救了20多万中国难民的生命,被誉为“南京的辛德勒”。

1月5日,是拉贝逝世69周年。铭记不为悲怆,纪念只为自强!

纪念拉贝|拯救南京25万难民的“中国的辛德勒”,值得我们铭记!

约翰·拉贝像

纪念拉贝|拯救南京25万难民的“中国的辛德勒”,值得我们铭记!

一、拉贝与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发生时,拉贝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建立了3.88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区”,并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公推拉贝为主席。

南京安全区东以中山路为界,从新街口至山西路交叉路口;西从西康路直至上海路与汉中路交叉路口;南从汉中路与上海路交叉路口起,至新街口起点止;北从山西路交叉路口至西康路,大部分为今天的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国际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难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安全保障、难民安置、食品供应、建立卫生设施、医院抢救和警察管理等方面承担了重要工作。国际委员会及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的成员们以其作为基地,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军对南京城长达数月的屠杀中保护了数十万中国难民的生命。

1938年2月,拉贝被西门子公司召回,4月抵达德国后立即四处公开演讲作展览放映马吉拍摄的纪录片揭露日军暴行,并写信给希特勒,提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希望德国政府出面对日本施加压力。但此报告当时没有公开,他甚至因此一度被逮捕,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和马吉拍摄的影像资料与此期间也被没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被先后苏联和英国逮捕,释放后生活拮据。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得到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全家得以度过战后物质匮乏的难关。1950年1月5日,拉贝于西柏林中风逝世,日记资料由他的家人保存。

1996年,《拉贝日记》在美籍华人张纯如女士及邵子平博士等人的寻访下得以重见天日,12月13日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拉贝外孙赖因哈特女士将2000多页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立即引起轰动,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1997年8月,在整整60年之后,时隔南京大屠杀一个甲子轮回,《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得以公开出版,著名史学家胡绳作序;当年底,在前德国驻华大使埃尔文·维克特(Erwin Wickert)先生的努力下,德意志出版社(DVA)出版了拉贝日记的德文版。

纪念拉贝|拯救南京25万难民的“中国的辛德勒”,值得我们铭记!

《拉贝日记》

二、《拉贝日记》——还原大爱与担当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曾口述:“拉贝是一个商人,不是兵,但是他利用他的特殊地位保护我们中国人。当时只要遇到了麻烦,中国人就去找拉贝,他立刻就来。拉贝利用他的特殊地位,和日本人谈判……当时我们完全不知道拉贝是纳粹党党员。不管他是不是纳粹党员,这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拉贝是一个好人,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中国人都是这样的,只要你为他们做了一点事,他们就会给予十倍的报答。那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同日本人谈判。要是没有拉贝,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被日本人杀害。拉贝救了很多很多人的生命。”

取材自战时日记的电影《拉贝日记》,很好地还原了历史视野中闪烁着大爱光芒的约翰·拉贝。

纪念拉贝|拯救南京25万难民的“中国的辛德勒”,值得我们铭记!

图中前排右起第六人为拉贝

在中国工作了27年的拉贝,当生命受到威胁时,毅然放弃和妻子回国的机会,留下来承担起"国际安全委员会"主席的重任;在看到无数中国人被残害时真真切切的痛苦后,和同事们一起和中国百姓站在国际安全区门口与荷枪实弹的日本人对峙,用生命捍卫安全区……

他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身上闪现出的人性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

这部发现人性、升华人性的《拉贝日记》处处留下了光的印记。“脉搏的每一次跳动——必胜的信念;日光的每一次来临——不尽的奋争。”这首由他妻子多拉赠予他的诗句,正是拉贝一生的写照。

纪念拉贝|拯救南京25万难民的“中国的辛德勒”,值得我们铭记!

拉贝(中)与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部分成员

坐落在柏林西郊的威廉纪念教堂墓园的拉贝墓,没有墓碑、没有雕像,更没有墓志铭。只有一棵大树下的一小块用水泥条围起的青草地,草地上的一块小木牌写着:约翰•拉贝。如果你去德国的话,别忘了到那里给拉贝先生献上一束花。

三、勿忘历史 守望和平

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的东南角,即现在的小粉桥1号,有一座西式砖木结构楼房,黑墙红瓦,绿草成茵。几十年来,它一直在闹市区伫立着,默默无语。这就是约翰·拉贝的故居。当年,拉贝在自家花园中庇护了约600名难民。1938年新年,难民收容所的难民们在约翰·拉贝宅邸的院子里排队向拉贝三鞠躬,献给他一块写着“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的大红绸布,感激拉贝的救助之恩。

纪念拉贝|拯救南京25万难民的“中国的辛德勒”,值得我们铭记!

新修葺的拉贝·故居

2006年10月31日,修缮一新的约翰·拉贝故居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向公众开放,正式名称为“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和“拉贝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正如上海总领事芮悟峰(Dr. Wolfgang Rhr)在南京拉贝故居落成仪式上的讲话所说,“还有谁能比他更好地代表德中两国之间的友谊呢?”

75年前的感恩节这天,正是南京国际安全区成立、拉贝出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日子,而11月23日,是约翰·拉贝的生日。

纪念拉贝|拯救南京25万难民的“中国的辛德勒”,值得我们铭记!

感谢约翰·拉贝为我们做的一切

历史永远值得被铭记。如今拉贝故居每年迎来数万名海内外游客,包括南大在内的诸高校、中小学均组织参观拉贝故居以悼念我们的国际友人、南京好人拉贝先生。2014年9月,拉贝故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名录。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学师生赴拉贝故居举行“诚•祭”集体悼念仪式。悼念仪式现场,青年师生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拉贝纪念馆一侧,摆放着用南京大屠杀史相关书籍搭建的中华门城楼,寓意“青史昭彰、众志成城”。

纪念拉贝|拯救南京25万难民的“中国的辛德勒”,值得我们铭记!

南京大学纪念活动

2016年11月23日,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举行建馆10周年纪念活动,来自南京市政府、南京大学、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当日的纪念活动。拉贝纪念馆开放10年以来,举办了一系列宣传、教育、研究、交流等形式的公共外交活动。

纪念拉贝|拯救南京25万难民的“中国的辛德勒”,值得我们铭记!

与拉贝故居相关的公共外交活动众多

拉贝故居的参观活动一直在持续着,南大学子也从未忘记这位为拯救南京难民于水火的伟人。南京大学青共校、研骨班、团骨班等团学课程先后多次组织师生参观拉贝故居,站在拉贝先生的雕塑面前,同学们不由心生崇高敬意。有一块展板上写着:“一九三七年八月,侵华日军对南京狂轰滥炸,正在北戴河休假的拉贝赶了回来,在院子里修筑了防空洞,西门子难民收容所就收留了六百多位中国难民,拉贝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安全区设有二十五个难民收容所,聚集了数万难民。”历史不是抽象的符号,拉贝先生的悲悯人道主义关怀永远值得被铭记。

纪念拉贝|拯救南京25万难民的“中国的辛德勒”,值得我们铭记!

约翰·拉贝:我们不能忘记的人

“给世界以和平,给人类以慈悲”,这是贝德士在拉贝故居留下的话。拉贝,留给南京的不仅仅是诚可贵的生命,更是人道主义的悲悯无畏。铭记不为悲怆,纪念只为自强!

曾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提交“建议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内容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邹建平表示:“纪念战争是为了远离战争,追忆灾难是为了远离灾难。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矢志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一带一路’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付诸实践,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将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创人类的美好未来。”

向逝者致哀

勿忘历史,守望和平!

纪念拉贝|拯救南京25万难民的“中国的辛德勒”,值得我们铭记!

文字&整理 | 于坤 赵雅芬 姜小琪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戚晨

责编 | 姜小琪 赵一燊

纪念拉贝|拯救南京25万难民的“中国的辛德勒”,值得我们铭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