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谈及很多整形医生甚至外科医生转行去做轻松而又高收入的医美行业时,吴镝直言:“从未想过有天会转行,唇腭裂修复给予的成就感是任何专业都无法比拟的,孩子们的恢复是工作最大的动力。在工作一年后,欧阳绚丽参加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全科住培考试,并顺利成为一名全科住培医生。

一个国家的进步,印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青年医卫工作者,他们选择的职业方向并非业内大多数人眼中的“香饽饽”,但对公众而言却必不可少。他们也曾困惑、迷茫,但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服务一方百姓。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近这些医卫青年,探访他们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

1.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救护中心副主任王卫凯:

>>>“老专家”扎根西部<<<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救护中心副主任王卫凯是个大忙人。吃饭很快,走路也比别人快几分。“今天孩子吃得下饭吗?”“孩子恢复得不错,家长别太紧张了。”清晨7时许,王卫凯快步奔走于各个病房之间,查看住院患儿情况。类似的查房,他每天要重复多次,即便忙到很晚,也会到病房再转一圈。“患儿的病情不断变化,多看看,放心些。”王卫凯说。

谦虚、睿智,是同事们和患儿家属对王卫凯最多的评价,他还有一个外号——“年轻的老专家”。38岁的王卫凯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和很多青年医生一样,多年寒窗苦读和临床实践让他厚积薄发,如今的他已然成为科室的中流砥柱。

(王卫凯为患儿看诊)

今年是王卫凯干儿科的第14个年头。王卫凯坦陈,每天门诊、病房两点一线,中午基本没法按时吃饭,晚上工作到九十点是常态,下了夜班遇到患儿需要急救就要连轴转……在刚工作的两三年里,王卫凯内心发生过动摇,高强度的门诊工作量、精准诊断的压力让初出茅庐的他进退两难。但一次次刻骨铭心的经历让王卫凯的心灵受到震撼,让他选择坚守。

一次值夜班时,急诊送来一个有机磷中毒的孩子。当时,孩子抽搐昏迷,口吐白沫。孩子妈妈跪在冰冷的地上哭着说:“救救孩子!都怪我把农药放在饮料瓶里,害孩子当成饮料喝了。”王卫凯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开始抢救。洗胃,吸氧,建立静脉通路,上心电监护,静推阿托品,最后血液净化……经过一系列抢救,凌晨时分,孩子苏醒了。

孩子的妈妈泪流满面地拉着王卫凯的手说:“你们救了孩子,也救了我的命,如果孩子没了,我怎么活呀!”“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疲惫烟消云散。全国儿科医生缺,儿科重症医生更缺,让我觉得不能离开。救孩子,就是救一个家。”王卫凯说。

(王卫凯在临床工作之外做动物实验研究)

王卫凯所在的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救护中心,每月救治患儿20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超过96%。王卫凯告诉记者,医院给青年医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他自己为例,在医院的支持下,他曾于2010年赴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进行儿童重症医学专项培训,于2014年、2015年分别赴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急诊医学及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培训等,对于其医疗水平的提升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在绩效考核方面,医院将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作为重要的绩效考核指标。横向比较,该院医生的待遇在全省较高。

王卫凯还常常深入基层,为西部地区培养更多儿童重症医学科医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破解‘儿科荒’,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相信都会慢慢落实。虽然工作非常辛苦,也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只要努力,困难总会克服。科室里大多数是30岁至40岁的青年医生,希望我们一起脚踏实地,践行医者使命,更好地服务西部地区患儿。”王卫凯坚定地说。

2.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全科住培医生欧阳绚丽:

>>>给全科住培生找归属感<<<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温暖了无数外乡人,鼓励着众多年轻人在这座城市扎根。这是欧阳绚丽选择来深圳的原因,而“能与患者成为朋友”是欧阳绚丽选择当全科医生的原因。2015年,欧阳绚丽本科毕业后在深圳市找到一份医技科室的工作。但是,全科医生才是她理想中的医生模样。在工作一年后,欧阳绚丽参加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全科住培考试,并顺利成为一名全科住培医生。

然而,当欧阳绚丽真正从事这份工作之后,并不是那么顺利。由于我国全科医学科建设起步晚,一些临床住培基地没有设置独立的全科医学科,不少全科住培医生没有自己“专属”的科室。此外,全科住培医生既不是学生,又不是医院的正式职工,身份略显尴尬。“归属感”三个字逐渐萦绕在欧阳绚丽的脑海中,她想给深圳市所有全科住培医生建造一个“家”。于是,欧阳绚丽联合几个同学成立了深圳青年医师俱乐部,给青年全科住培医生搭建了一个发声平台。

2018年,欧阳绚丽借助这个平台组织举办了青年医生医学人文辩论赛,报名人数和比赛水平大大超出欧阳绚丽的心理预期。“很庆幸参加比赛”,“这样的活动多办点就好了”,大家的反馈让欧阳绚丽很感动,让她愈发坚定了为青年医生服务的想法。一名青年医生长期处于压力之下,无人倾诉,不幸得了抑郁症。发生在欧阳绚丽身边的这个活生生的例子,让她意识到青年医生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于是,欧阳绚丽又联合其他青年医生举办青年医生精神健康辅导课,拍摄“我想陪你一起勇敢”微电影,聚焦住培医生精神健康话题。

近几年,国家从待遇提升、精神关爱、建立激励机制等多方面推进全科医生住培工作有序开展。“全科医生逐渐得到认可,全科医学发展也步入快车道。我们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就像我的名字一样,全科医生的未来将如夏花般绚烂。”欧阳绚丽憧憬着。

3.天津市基层卫生监督员刘信(化名)、张成(化名):

>>>“公卫二代”也有困惑<<<

清明节假期,天津市芥园道一家烧烤大排档内,刘信(化名)和几名同学聚会吃饭,大家东一句西一句地聊起了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刘信学的是预防医学专业,目前是一名负责生活饮用水卫生的卫生监督员,他的同学大部分也从事着公共卫生保障工作。

“小时候,偶尔跟着爸爸去现场采样检测,检测结果可以验证一个地区的环境指标是否合格,从而保障人群的健康。这份工作很神圣。”刘信说。刘信一家两代都是“公卫人”,他的父亲是天津市疾控中心研究员。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刘信高考报志愿时填了预防医学专业。

如今,工作4年的刘信体验到了基层公卫工作的繁重——不仅要开展辖区内生活饮用水、居民二次供水、现制现售水等方面的执法检查,还要完成业务范围之外的各种公文。2016年,国家提出“放管服”改革,并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2018年10月,天津市紧锣密鼓地开展创卫工作,小洗浴、小美容、小美发、小住宿的“四小场所”成为卫生监督主要整顿的对象。“创卫增加了3倍左右的工作量。”刘信说。

“执法检查是我分内的工作,但有时候成就感很低。”刘信回忆,有一次,他到一家美发店例行检查,发现该店没有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也没有消毒的规章制度和设备,便对店主提出整改意见。店主却不以为意,拒绝整改,甚至把他撵了出来。情急之下,他只好报警解决。“虽然都属于医疗卫生系统,但相比医生,很少有人了解并理解我们的身份和工作。”刘信言语中流露出失落。

对此,同为卫生监督员的张成(化名)深有同感。“相比公安、市场监管、城管,我们的行政执法效力较低。在医疗机构检查还算配合,而一些钉子户着实难处理。同时,由于法律法规滞后,我们常面临执法无据可依的局面。”张成说,“比如,之前曝光的五星酒店卫生事件,执法所依据的法律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2000元属于较高的处罚额度,但放到如今实在形成不了威慑力。再如,《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除了内容陈旧之外,所列出的惩罚措施均是警告,只能隔靴搔痒。”尽管有困惑,尽管工作繁重,刘信说仍要坚守好自己的岗位。

4.中国医科院整形外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吴镝:

>>>“从未想过会转行”<<<

初见中国医科院整形外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吴镝时,她正忙着给一名患儿安排手术,耐心细致地向家长解释手术流程等事项。孩子还不满1岁,平躺在病床上,用并不完美的唇鼻大口呼吸着。“我的病房里有很多这样的小天使。”吴镝边说边用手指轻轻弹了一下患儿的小脸。

(吴镝医生)

在我国,每出生700个~800个孩子就有1个唇腭裂患儿。过去10多年,吴镝主攻唇腭裂一期及二期手术,成功帮助了近千名患儿重现灿烂笑容。

“很多孩子刚来的时候特别无助,我将他们抱在怀中,他们并不像正常孩子那样哭闹,相反异常的平静,似乎没有任何索求和期望。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有种冲动,希望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开端,给家长一个希望。”吴镝说。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吴镝在读博期间于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进行了唇腭裂易感基因筛查研究,发现了PDGFC基因,这是中国人群所特有的唇腭裂候选致病基因之一。

多年来,吴镝的临床和科研哪一项都没有懈怠。今年3月,吴镝获得了每两年评选一次的中国整形外科优秀青年医师奖,并拿到了12万元海外进修学习专项奖金。

(吴镝(左二)获奖现场)

谈及很多整形医生甚至外科医生转行去做轻松而又高收入的医美行业时,吴镝直言:“从未想过有天会转行,唇腭裂修复给予的成就感是任何专业都无法比拟的,孩子们的恢复是工作最大的动力。”

硕士生导师、手术医生、科研工作者、两个孩子的妈妈……39岁的吴镝像超人一样,努力地平衡着各个角色。虽然这其中也有对孩子的亏欠,对儿科医生丈夫的愧疚,但大多数时候,孩子和丈夫都能给予吴镝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这也让吴镝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文/本报记者甘贝贝 杨金伟 夏海波 通讯员张旭)

编辑制作/夏海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