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全世界最喜欢喝酒的国家,很多人可能第一个就会想到俄罗斯,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俄罗斯的“战斗民族”最大特征就是豪饮,而且喝的都是烈酒。事实上全世界喝酒最多排第一位的其实是英国人,第二的就是咱们中国人,不过要论单兵喝酒能力,谁也不敢跟俄罗斯人相比。俄罗斯的大部分主要城市都处在高纬度地区,不仅异常寒冷,而且冬季的夜晚时间巨长,所以酒精便成为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一共有1.43亿人口,可是平均每年喝掉的伏特加就有整整40亿升。也就是说加上刚出生的婴儿和快死的老头,平均每人每天喝2两,而那些年轻力壮的中青年,一天要是不喝个一两斤,晚上就没法睡觉。这也跟俄罗斯的一个恶习有关,如果朋友们一起聚会,如果你不一口闷,就会招来别人的反感,跟中国有些地方一样,你不干就是瞧不起我,时间一长就形成了惯例,不管有多少人桌子上的伏特加必须干完。

在苏联时期,伏特加的税收曾经达到总预算收入的四分之一,比全苏联一年的国防预算还高。这就意味着,当年叱咤风云的苏联红军,他的军费就是靠老百姓喝伏特加喝出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国防部有一条明文规定,前线的士兵每人每天都要分发100克的伏特加作为军事配给,毫不夸张的说,苏联之所以能够打赢德国纳粹,靠的就是伏特加喝火箭炮。

可事实上,表面上看起来嗜酒如命的战斗民族,其本性适不适合喝酒的,更别说是像伏特加那样高达60度的烈酒。根据大量的采样检测,56%的俄罗斯人身体里,是不具备解酒因子的。所谓解酒因子就是身体能够分泌大量的分解酶,这种分解酶能够快速的消化掉酒精,这种人就是我们所说的“能喝”。而这种人的比例,俄罗斯甚至没有中国人的比例高,所以非常容易酒精中毒,导致身体遭受严重伤害。这种酗酒的习性甚至破坏了战斗民族的基因,比如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喝酒最猛的时期,男子的平均寿命从63岁降到了57岁。

为了解除究竟对于国民身体的伤害以及经济损失,早在沙皇时代就采取了很多办法禁酒,比如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曾经下令除了酒馆和餐厅之外,其他商家不允许销售蒸馏酒。但是之后的战争年代,由于酒精能够在战场上发挥独特的作用,而且伏特加的税收是重要的军费来源,饮酒之风再次盛行起来,苏联卫国战争结束之后,豪饮的风气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苏联大力发展重工业,而轻视民生产业,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单调艰难,男人们只能依靠喝酒来发泄苦闷,伏特加便成为生活必须的液体鸦片。

安德罗波夫当政时期,把酒馆的开门时间从上午11点强制推迟到下午1点,以便让人们少喝一点认真工作。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就更加严格,他下达严令,严格限制饮用酒的制造产量,拼了命的抬高伏特加的价格,并且规定政府的宴会上不准提供酒。但是效果仍然微乎其微,后来他甚至出动军队,用推土机荡平了克里米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等地的葡萄园,让酒厂无法得到制造原料。他的这些努力一度让饮酒过度的国情得到了改善,但是随着叶利钦的上台,戈尔巴乔夫的努力全部化为乌有。

叶利钦本身就是一个嗜酒如命的大酒鬼,他迷恋酒精到什么份上呢?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两国领导的会面,在专机上把持不住,直到喝酒喝得烂醉如泥,最后不得不临时取消了这次国际会面。你想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下决心禁酒呢,他把酒类产品从国家专卖改为开放经营,允许民间资本自由销售,让俄罗斯老百姓敞开了喝。这一下子豪饮之风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伏特加价格轮番的下跌,产量成倍的增加,但是酒类产品的税收,却连苏联时期的5%都不到。

直到普京上任之后,他以身作则坚决抵制过量饮酒,并且明确表示,喝酒可以,但是要适度适量,而且只喝低度酒。在他制定的“温和禁酒计划”执行之后,俄罗斯的豪饮风气得到了一些遏制,酗酒的情况也化和了许多。但是我觉得这都是表面现象,要让战斗民族彻底戒除烈酒,道路仍然很长。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