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自主招生报考火热,初审通过率持续低迷。这自然跟报考竞争的激烈程度直接相关,但也与考生报考的水平不高、报考的技巧缺乏不无关系。李勇老师通过近年对自主招生初审情况的分析研究,结合多年的报考指导经验,总结出获得报考成功的四大“点金术”,分享给读者。如果考生申报自主招生能够做到这四点,等于为自主招生的成功上了“保险”。

一、考虑三大问题

第一,能否获得初审通过

申报审核是第一关口,是前提是基础,不过初审等于“白折腾”。我们在申报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我们所报的目标院校能否通过初审。考生的已有条件与所报院校规定的条件究竟符合不符合。不能是“我喜欢就报,我想报就报”。

第二,能否获得考核加分

通过初审只是获得了参加自主招生“校考”的资格,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虽然参加了“校考”,但表现不佳,没有获得加分,等于“劳而无获”。

所以,我们还必须考虑能否获得加分,能获得多少加分?

这就要求我们在报考的时候,根据考生的学科基础、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所报院校的考核形式、特点等因素,判断究竟能不能获得降分,能够获得多少加分。

第三,能否最终被录取

参加自主招生“校考”仅仅获得了加分还不行,即使获得了一定的加分未必被录取。获得加分没有录取等于“前功尽弃”。所以我们报考前,必须充分考虑能否被录取这样一个关键性问题。例如2018年我指导的一个考生获得苏州大学新闻学专业10分加分没有录取,一个考生获得北京大学20分加分没有录取,一个考生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专业30分加分没有录取,为什么?高考成绩没有达到要求。

二、把握三大尺度

第一,与目标院校的吻合度。所谓与目标院校的关联度,就是考生具备的条件与目标院校的要求条件,是否吻合?吻合度越高越容易获得初审通过。有些考生在把握上,往往稀里糊涂被其他因素所掩盖所迷惑,忽略这个问题。

第二,与目标专业的匹配度。所谓与目标专业的匹配度,就是考生潜质和学科特长与所报专业相一致。比如数学成绩突出的,就报考数学类、财经类以及相关的专业,物理学科优秀的考生就报考电子、信息、机械、计算机等与物理相关的专业。有的考生拿的是生物学竞赛奖项,却报财经类专业,其结果不言而喻。

第三,目标院校之间的梯度。所谓目标院校间的梯度,就是可以同时申报多个院校,这些院校之间形成高中低不同的层次,类似普通高考平行志愿的“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层次相同就降低了报考的意义。同时,也为自己留有再选择的空间和余地。

三、规避三大风险

第一,规避限报的风险。自2017年起,自主招生院校开始了限报,最少的限报1所,最多的限报100所,大多限报3所和5所。一不小心,忽略或超越限报数量,就会成为无效报考。需要注意的是,申报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但也不能只报一所,除非你有绝对把握。

第二,规避笔试的风险。初试是笔试,有些院校笔试设为淘汰考生的第一关,规定笔试不过关,取消面试资格。一旦笔试不爽,过不了关,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了。有的规定笔试分值200分,面试分值100分,根据综合得分决定降分幅度。学科基础不扎实,不擅长笔试的考生,选择报考院校时应当主动回避报考这类院校。

第三,规避面试的风险。复试是面试,是淘汰考生的最后关口。有的院校规定,笔试100分,面试200分,按照综合得分决定予以加分的幅度。性格矜持,反应迟钝,不善言辞的考生就要主动规避报考这类院校。

四、做到三大优选

第一、根据硬件条件优选院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自身什么条件,就报什么条件要求的院校。不能超越这一客观实际和界限。有的考生不切实际,心高妄想。例如2018年有一考生发表论文一篇,本来报考河海大学法学专业、华东理工大学法学专业都是可以通过初审的,非要擅自更改报考方案,改报为中山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当然没有通过初审。为什么?因为中山大学要两篇论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不认可论文啊。

第二、根据考生优势优选院校。学科基础缺乏实力,性格开朗,语言表达力强的考生则要选择:只面试不笔试的院校,或者面试成绩占比大的院校。

性格内向,语言表达欠缺,但学科基础具备实力,擅长笔试的考生则要选择:笔试与面试综合考评,笔试成绩比重大的院校。

第三、根据考生优势优选专业。“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是一种战略战术。报考什么专业有优势就报考什么专业,这样容易获得初审通过。例如某考生其父是银行行长、其母是企业会计,学生数学成绩好,对数字敏感,性格内敛,思维缜密,做事认真细致有条理,所以报考重庆大学会计学专业顺利获得通过。

作者将继续发表系列文章,以帮读者分析自主招生报考中的一些问题,给大家解惑答疑。敬请关注,欢迎阅读。

传播高考知识,传授填报技巧,引导志愿理念,服务全国考生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许可转载须署名作者注明出处]

高考规划专家李勇微信lywx418988 / 邮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