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新闻网讯(聂璐)为推动学校语文课程建设,为语文课程改革寻找新的生长点,语文教研组将群文阅读教学作为本学期的第一个专项教研的主题。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理论培训,第二阶段是现场课例研讨,第三阶段开展课堂实践和案例整理。

群文阅读就是课堂教学中,在一个或多个议题引领下,呈现一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学习,学生通过对多个文本的体验、思考、讨论来构建意义,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理念,也是指一种教学方式,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策略、习表达、练思考,也促进教师进行更广阔的阅读,提升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

在10月30日的理论培训中,教研组长徐莉莉老师首先号召大家转变观念,从单篇阅读走向“单篇+多篇+整本书”阅读,构建语文课程新形态。接着,徐老师对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以及在新教材的使用中如何适用群文阅读教学理念做了细致地讲解,她从目标的设立、组文的角度、群文议题的设置、教学的实施等多方面,结合教学实例开展了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培训。

11月9日上午,以一节四年级群文阅读课为例,进行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目的是通过课例研讨的方式,研究群文教学中把怎样的文本放在一起组合教学,以达到教学生学习阅读、学习表达和学会思考的目的。

观课之前,徐老师让大家先明确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几个问题:

1.你认为这节课以“诗中的嫦娥”为线索组合四篇不同的文本进行阅读是否达到了教给学生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的目的?

2.这节课在进行多个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发现、练习等活动是否有效?如果你来教学,你会有哪些调整?

3.关于这节课,关于文本组合的线索,你有哪些疑惑?你有哪些思考(或建议)?

欧阳毓智老师和四(7)班的孩子们为大家展示了一堂精彩的古诗文群文阅读课《古诗中的嫦娥形象》。本节课先在导入环节通过两则神话故事引出共同的人物形象——嫦娥,再通过学习《嫦娥》、《霜月》、《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七夕》四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在不同古诗中“嫦娥”的丰富含义,最后再通过练习环节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课后,徐莉莉老师组织大家进行了课例研讨,语文组的老师们积极发言,就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和存在的困惑几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真诚的交流。

结合大家的意见和困惑,徐老师做了综合点评,点明了群文阅读的教学应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去自主思考,最终使这些都内化为他们的语文素养。所有的认识和思考都要在实践去检验,我们此次专项教研的第三阶段的任务就是让老师们结合本年段教材或学生特点设计一次群文阅读教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