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先生去世

据作家冉云飞11月23日上午10:57分消息:今天凌晨三点我尊敬的师长,吾师流沙河显示歇了他地上的工,谨此深深怀念。特此知会关心他的亲朋好友。冉云飞哀告。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生于1931年11月11日,成都金堂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学者、书法家。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谈诗》《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诗话》《锯齿啮痕录》《庄子现代版》《流沙河随笔》《Y先生语录》《流沙河短文》《流沙河近作》等。多首诗作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

流沙河于1949年秋入读四川大学农化系,立志从文。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先任创作员,后任四川《群众编辑》、《星星》诗刊编辑。锯木六年,钉箱六年,监管劳役前后共二十年。1979年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诗刊编辑。1985年起专职写作。

1996年,从四川省作协退休后,流沙河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每日读书、写字和卖字。2009年开始,流沙河在成都市图书馆开始固定讲座。

蜀山书院经向冉云飞先生求证,已得到其本人确认。

流沙河先生千古!

感谢您给我们留下如许精神遗产!

这是上午11时许得到未经家属确认的消息时准备发布的文字。

很快得到先生尚在医院抢救的信息后,便删除。

满心希望,抢救就还有希望。期颐百年,沙河先生才88呢!

下午3时50分许,等来的还是“不治”的消息。

上午抢发讣闻,非不为尊重,只是意外和震惊;

现在补发这条讣闻,多了斯人终究离去的悲伤和回天无力的无奈。

先生千古!

流沙河的诗作在意境的创造、

流沙河先生去世

流沙河

题材的选择、语言的表达以致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既可看到古典诗词的痕迹,又可体味到民歌的情调。诗人善于在诗中既用民歌的复沓铺叙,又运用叠词重言这种古典诗词常用来烘托意境、增强感情、美化声律的手法,使诗歌在自由中见端整,疏散中见紧凑,有一种韵致、简捷的美。可以说,诗人在把两者结合方面的探索是成功的,这些诗有着摄人心魄的内在聚合力,读来使人在亲切的情味中融入到一种美的境界中去。《艾》、《情诗一束》《壁灯自叹》、《书魂入我梦》等句式短长条畅,节奏明快,在平凡、细小的生活事件中拓出奇境,表现深广不平凡的主题,有民歌、民谣的易于上口、浅白谐趣的特点;《理想》、《妻颂》等几乎全用对仗写成,显得古朴严整。《我们走进怀仁堂》、《一个知识分子赞美你》等则较注意运用铺叙重言的句式来体现诗人的感情流动。而《归来》更是大量运用民歌的复沓铺叙和古诗常用的叠词重言来加强归来时的那种久别回故里(尤其是在22年的磨难后)的激动、不知所措的情绪,诗人通过一连串的反诘感叹,交织着22年的酸楚以及“归来”时的余悸、喜悦、感伤,复杂奔跃的感情配合着自然的音节构成了诗歌内在的节奏和旋律。紧接着,诗人又表示了对这个现实的怀疑,在前面一系列回忆的铺叙中,又提出疑问,映衬了心灵受创之深。这种表现手法与晏几道《鹧鸪天》“今霄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杜甫《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前面这些诗主要还是用铺叙重言的形式来烘托情绪的话,那么,《明天我们就要到深山去了》、《四季歌》、《梅花恋》、《一张糊墙的报纸》等则是用了既似民歌的复沓又如古诗词兴赋的手法来渲染意境。诗人也较经常地运用同一个意思的不同句式,构成诗意的回环往复;《太阳》运用层层递进的铺叙与深沉的感兴相结合,使诗句复迭往还,也使诗意螺旋上升;《新的与旧的》顶针层递;《重逢》音韵连绵,有音乐主旋律般的回肠荡气。

相关文章